小脑性共济失调体位康复训练法一卧坐
小脑性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法(卧、坐、跪、膝手位)
结合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针对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存在的问题,先后在卧、坐、跪、膝手位和站立、行走状态下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对躯干及四肢的控制能力,重新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逐渐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肌肉的调控能力。今天介绍卧位、从卧位到坐位及坐位康复训练法。
卧位①患者卧位,治疗师通过分别对肩、肘、腕关节和骨盆、膝、踝关节的压缩,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
②肢体按照螺旋对角线方向练习,提高肢体的运动协调性。
③分别练习肩、肘、腕关节和骨盆、膝、踝关节的运动控制。
④进行翻身训练。
⑤进行搭桥训练。
从卧位到坐位患者仰卧,移至床边,翻身转换成侧卧位,然后用前臂支撑,完成坐起的动作。如有困难,治疗师可予以辅助:推其头部、下压小腿及足。
坐位①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使其重心轻微地移位,以诱发他的自动态平衡反应。
②患者坐位,双足平放地上,背部无支持,手伸向前方,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保持头的空间定向。患者如能保持此体位,治疗师对肩、肘、腕关节和骨盆、膝、踝关节分别压缩,帮助患者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
③患者保持坐位,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注意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状态。
④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患者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和控制,促进肩胛带的控制。
⑤让患者坐在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
⑥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跪位①训练初期练习静态姿势控制,然后增加难度,施加外力破坏姿势的稳定,诱发调整反应,要在掌握动作的情况下提高难度。
②跪位步行训练:注意髋关节要充分伸展,骨盆与双肩向相反方向旋转。
膝手位患者取膝手位,在能控制静止姿势的情况下,完成重心向前、向后的移动。能较好地控制膝手位后,练习三点支撑、两点支撑(将一侧上肢和另一侧下肢抬起),保持姿势稳定。治疗师可根据患者情况予以辅助,或稍加外力破坏姿势的稳定,诱发患者的调整反应。
未完待续......今天介绍了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在卧位、坐位、跪位和膝手位的康复训练方法,下回继续介绍坐位到立位、立位到坐位、站位和行走的康复训练方法。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中医是怎样治疗脑萎缩
- 下一篇文章: 脊髓空洞症小脑共济失调症的临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