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妹子课堂血管间隙和腔隙性脑梗死的鉴
来来去去只有几个洞/
像雾像雨又像风/
我对你的心你永远不明了/
我给你的爱却总是在煎熬/
寂寞夜里我无助地寻找/
想要找一个准确的说法/
再给我一次最深情的机会/
让我感觉你最清晰的信息/
我并不在乎你知道不知道/
看完萌妹子的短文/
搞懂它的实质永远不会忘
患者:医生,有人说我得了多发脑梗死,我要住院好好查查
萌妹子:你这不是脑梗死,不需要住院
患者:可是有医生说我是,还给我开了好多药,不信您看看
萌妹子:您别紧张,您这是血管周围间隙影像,是正常的
患者:您是说我没病吗?什么是血管周围间隙?
萌妹子和大汉在门诊总是遇到很多类似的患者,今天就共同学习一下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知识,减少对患者的误诊和引起的恐慌。
概念:血管周围间隙,又称Virchow-RobinSpace(VRS),是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临近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间的间隙,是一个潜在性腔隙。
解剖:VRS将血管与周围的脑组织分离开来,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VRS与动脉、脑实质之间的的解剖关系图如下:
概述:
1、VRS包绕在经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的小血管壁周围,并不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
2、VRS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
3、脑动脉皮质支外被以柔脑膜,它是由软脑膜延伸而来,故皮质动脉的VRS是蛛网膜下腔内动脉的VRS的直接延续
4、皮质静脉周围缺乏柔脑膜,这表明静脉的VRS与软脑膜下腔直接相通
5、基底节静脉周围没有柔脑膜,与皮质静脉一样,它的VRS与软脑膜下腔直接相通
6、基底节动脉被覆两层柔脑膜,两层柔脑膜之间是VRS。内层的柔脑膜紧贴血管外膜,外层的柔脑膜毗邻脑的神经胶质界膜,是脑和前穿支表明软脑膜的延续。
7、脑实质内的组织间液通过细胞外间隙弥散而从脑灰质中排出,之后沿着VRS流动。
8、血管周围间隙可参与脑内局部免疫调节,脑内免疫代谢,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标志,还可能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改变相关。
VRS的发生率:直径<2mm的VRS可见于任何年龄;直径>2mm,可称为大血管周围间隙。
VRS的分类:
1、按照直径大小,VRS分为3级:I级:直径<2mm;II级:直径在2-3mm之间;III级:直径>3mm。
2、按照所在部位,VRS分为三种类型:
①随着豆纹动脉通过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这里称基底节型;
②随着髓质动脉进入大脑半球灰质,延伸至白质,称大脑半球型。
③也有些学者提出第三种类型,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进入中脑的VRS,称中脑型。大脑半球型VRS与年龄明显相关,是脑老化的一个特征,未发现基底节型VRS与年龄有关。
3、按形态可分为:单发囊型,呈孤立类圆形囊状;局部簇集型,呈多发条状、线状;
单侧为主的密集囊型;蜘蛛网型。前两种多见。
VRS扩大的机制:
1、节段性坏死性血管炎或其他原因引起动脉壁通透性增高;
2、脑脊液回流受阻使组织间液排出障碍;
3、血管迂曲和脑萎缩导致的细胞水分的蓄积;
4、沿动脉长轴分布的VRS纤维化和闭塞阻碍了液体流动;
5、一些研究认为VRS扩大可能与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初发型多发性硬化、轻度外伤性脑损伤及微血管异常有关疾病等存在相关性。
VRS的MRI表现:
1、在MRI的各个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2、在T2WI上信号比脑脊液低,说明VRS内包含的是组织间液;
3、DWI弥散不受限;
4、增强扫描无强化;
5、通常表现为双侧、边界清楚的椭圆形、圆形、线状或管状结构,边界光滑,且小于5mm;
6、周围邻近脑实质一般无异常信号。
VRS分布部位:常分布于三个特征性部位:
1、I型见于豆纹动脉经前穿支进入基底节处,分布于基底节区周围(壳核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见于前联合两侧)。
(a)PDWI示双侧前穿质高信号区域(箭头);
(b)FLAIR示同一区域CSF样成分(箭头),周围脑实质信号强度正常;
(c)DWI弥散不受限(箭头);
(d)表观弥散系数图(箭头)。
2、II型见于脑的穿髓动脉进入大脑凸面并延伸到皮质下白质处,分布于皮层下白质(中央半卵圆区、胼胝体和侧脑室附近)。
(a)侧脑室后角旁线状、小斑点状高信号(箭头);
(b)FLAIR示周围无高信号得低信号点(箭头)。
3、III型见于脑干。在中脑下部,VRS在中脑脑桥交界区;在中脑上部,VRS在中脑间脑交界区。
(a)轴位PDWI示脑干高信号
(b)FLAIR示点状信号与CSF相似,周围无异常信号
4、其他少见部位:丘脑、小脑、岛叶、最外囊、海马
VRS与腔隙性脑梗死鉴别:
1、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随时间改变,早期表现为T2-FLAIR高信号,一个月后病灶中心高信号减低,周围反应性胶质增生呈高信号,而VRS信号不随时间改变;
(b)FLAIR示中央低信号,边缘高信号(箭头)
2、研究发现根据病灶的大小、形态和部位能够区分大多数的VRS或腔隙性梗死灶,其中病灶大小是最重要的因素。腔隙性梗死灶病灶较VRS大,可呈楔形,VRS常呈圆形或线形。通常认为直径大于5mm的病灶为腔梗灶,小于3mm的病灶为VRS,但是病灶大小不能单独作为鉴别二者的标准,还需结合其他影像表现。对直径>5mm难以鉴别的病灶可以进行3D-T1WI序列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鉴别。在脑白质疏松症晚期,VRS沿着脑白质损害区域分布,影像表现类似于腔梗灶,难以鉴别。
感谢网络提供相关影像图片。
赞赏
人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谈一谈小脑前下动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