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社区王子营住过王子,高庄没有
高庄村名片隶属单位: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乡
办公地点:高庄村村委会
党支部书记:黄喜安
村委会主任:王春定
辖区范围:东临大路陈村,西至干戈李村,南到许昌县榆林乡榆林村,北至营孙村;现有居民多户,总人口人,党员59人;辖区内有高庄、王子营、曹王3个自然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多亩。
社区特点:位于市区西南部,距离市区十几公里,虽然交通不太便捷,但是由于距离市区不是太远,村民大多在农闲时到市区打工赚钱。
从去年开始,村里部分村民开始从事种植、养殖等行业。目前,高庄村莲藕种植面积已经有70多亩。高庄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
社区故事王子营住过“王子”,高庄没有姓高的
长村张乡高庄村有3个自然村,分别是高庄、王子营、曹王。其中,两个村子的村名很有意思,王子营住过“王子”,高庄没有姓高的。
“传说当时李闯王带兵在此驻扎,并扎下4个营寨。王子营、韩营、水营和营里当时并称四大营。王子营因居住着‘王子’而得名。其他三个营则是李闯王的兵营。”高庄村70多岁的王子强说,王子营以前还有个“光过道”,是李闯王在王子营居住的地方,村民都不敢在此修建房屋。
“高庄只有姓黄的和姓王的。”王子强说,多年前,姓黄的人家从长村张乡三桥村的黄庄搬过来居住时,高庄已经没有姓高的人家了。据年出版的《许昌县地名志》记载,高庄因地势高而得名。
20世纪70年代修建,如今翻修的水闸在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中一水闸,灌溉润沃土
在长村张乡高庄村采访时,有居民提到了村里新修建的水闸。这座看起来不算雄伟的水闸,却通过分流滋润着千亩沃土。这座水闸位于高庄村下辖的自然村王子营村,因此被称为王子营水闸。年第一次修建这座闸时,它却有个响当当的名字——跃进闸。记者围绕水闸进行了采访,发现这座水闸背后有不少精彩的故事。1干旱谋出路
第一次修建土闸失败
20世纪70年代中期,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的生产力低下,农民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比如大旱之年,粮食的收成就会锐减,人们常常食不果腹。
王子强是高庄村的老村主任。据他介绍,年,时任五队生产队长的他,常常和另外几个队的生产队长一样忧心忡忡。遇到干旱天气,别说浇地了,从井里都打不出水来。小泥河从襄城县流经高庄村,但受生产条件所限,河里的水并不能大规模用于灌溉。在一个姓耿的干部推动下,大家认识到河水可能成为解决灌溉问题的一个途径。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几名生产队队长决定先挖一个水渠,建一座土坝,引水灌溉。但万事开头难,由于没有经验,高庄村村民自行修建的土坝,以失败告终。
2小车推回山石
众人齐心修水闸
虽然第一次建造土坝失败了,但高庄村村民明白了引河水灌溉的必要性,总结了经验。第二次,大家决心建造一座石头坝。可问题随之而来,高庄村属于开阔的平原地带,整个长村张乡都没有开采石料的地方。
在当时的条件下,用水心切的高庄人想到了一个最笨但是最有效的方法——每人分配任务,到襄城县去凿荒山拉石头。村里采用按人头计数的方法,每人0公斤的任务,以家庭为单位,家庭人数多的要多干活儿。全村0多口人,为了村里的将来,全员出动。
天不亮,高庄村的村民便起床,走30多公里的路前往襄城县拉石头,直到深夜再返回。没有交通工具,高庄村的村民靠双脚和架子车,一车一车运石头,将石头源源不断地送回高庄村。
“当时的条件差,也很艰苦,村民将玉米面、红薯面揉在一起,摊成饼子,再带上一大壶水就出发了。”王子强告诉记者,他一共拉着手推车去了6趟,送完石头回来累得瘫倒在地上。
3水闸无人养护
最终废弃
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修水闸用的石头硬村民是全部从石头山上搬了下来。水闸修在王子营村,因此这座水闸的“官方”名字叫王子营水闸。修水闸的当地老百姓却不这么叫,都称这座闸“跃进闸”。为何叫“跃进闸”,没人能说清楚,大概是“跃进”一词能生动地反映大家伙儿从无到有、创造出自建水闸的奇迹吧!
随后,各生产队在田间地头修建了灌溉水道,并修了3条比较大的水渠,最大的“幸福渠”至今还可以看到。当高庄村的各个自然村需要灌溉时,由专人将闸门关闭,将水蓄起。3条水渠哪条需要用,就单独放开水渠的入口,这样河水就沿着水渠奔向田地。
“水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初我们虽然费了很大劲儿,但随后我们村有了水源灌溉,地里的产量明显高于周边村庄。”王自强自豪地说。
在水闸修好后的七八年时间里,这座承载村民自力更生的水闸为农业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然灾害减少,有几年连续风调雨顺,村民对水闸的依赖有所减弱。改革开放后,以前专门看水闸、管理水闸的人不再享受“记公分”等待遇。水闸没有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渐渐地淡出大家的视野。
“有一年下了大雨,河水暴涨,大水冲击水闸,年久失修的水闸被冲坏了。”王子强说,就这样,水闸彻底废弃了。
4干旱年份
拨款重修水闸
20世纪90年代,干旱再一次降临。由于水闸废弃了,当年的农业遭受到了重创。上了年纪的村民回忆起来,直言风调雨顺时没做准备,灾年再想用水闸时已经晚了。
“不能让这种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消失!水闸一定要重新修好!”王自强说,近年来,村里一直在向上级汇报重修王子营水闸的事情。最终,重修水闸被列入水利工程项目,拿到了重建专用款项。
“目前,水闸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配套设施、管理人员的办公室还在修建中。”高庄村村党支部书记黄喜安向记者介绍,水闸建成后,将极大地方便村民灌溉土地。而且,村里决定利用水渠引水发展莲藕种植等特色农业。
社区人物把莲藕种植引回家
借土生金闯出新领域
王建军正在泰国花奇莲种植地检查病虫害。许昌晨报记者杨佳倩摄
在高庄村党支部对面,大朵大朵的白莲花一望无际,70多亩地里种满一种名叫泰国花奇莲的莲藕。这片地就是王建设、王建军兄弟俩承包的,专门生产白莲藕的土地。
“种植莲藕还得从年的那次考察说起。”弟弟王建军说,年开春,他和哥哥到外地考察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无意中听说种植莲藕收益比较高,就动了种植莲藕的念头。
“因为春节的时候莲藕卖得比较贵,销量也不错,所以我们就想尝试一下。”听说莲藕种植投资小、容易管理,兄弟俩一商量,拿出多年积蓄承包了20多亩地,开始种植泰国花奇莲。
“我们俩由于没有经验,所以刚开始只承包了20多亩地。每亩地要投资六七千元,大概算了算,一共需要十几万元。”王建军说,刚开始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挖土、铺膜、种种子、灌水,按照种植莲藕的程序一一完成。由于第一年没有经验,除去成本,每亩地净收入两三千元。“没想到本儿这么快就收回来了,还赚了几万块钱,我俩更有劲儿了。”
收获季节很多市民
能吃上他们种的莲藕
泰国花奇莲属于浅水藕,容易管理、成活率高,每年亩产三四千公斤,市场需求量比较大。
“莲藕对身体比较好,近两年市场需求量大。泰国花奇莲味道鲜美,还有一股淡淡的水果香味儿。”有了第一年的经验,第二年兄弟俩扩大了种植面积,增加50多亩地,在管理上也进一步进行了学习。
“每年9月份是莲藕收获的季节,去年产量达到每亩公斤,吸引了市内外多个批发商。”王建军说,他们种植的莲藕是自然生长的,因此每年只收获一次。但是这个品种由于味道极其鲜美,所以总是供不应求。
“实不相瞒,许昌市很多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都是来我这里进的莲藕,很多市民能够吃到我种的莲藕。”王建军自豪地说。
带领村民开发种植
让高庄村成为真正的莲村
看到王建设、王建军兄弟俩因为种莲藕发了家,村民都跃跃欲试。“富了不能忘乡亲,我们将把这个技术进行推广,让村里想种植莲藕的村民都跟着我们一起种,共同富起来,让我们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莲村。”
王建军说,他和哥哥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哥哥负责在外面学习技术、拓宽销售渠道,他负责种植和管理。“莲藕每年清明前后种上,9月份收获。平时吃的莲藕都是9月份收获的,没有刚刚收获时的新鲜,而且土地每年只利用一次,太浪费。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大棚种植,让市民随时吃上新鲜、脆甜的莲藕。”
由于总是供不应求,兄弟俩准备今年再扩大亩左右的田地种植莲藕,带动村民跟着他们一起干,共同致富。
有缘结识老中医
专心学医回村为民治病
杨付友(左)正在给家乡的百姓针灸治病。许昌晨报记者杨佳倩摄
“18年前,我在陪朋友看病时与中医结缘。”年的一天,杨付友陪同一位朋友到北京中医科学院看病。在朋友治病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当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老中医杨金生。
“我跟杨老师一见如故,了解了很多中医知识,感觉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学问。”杨付友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当时在平顶山一家企业上班,还做着小生意。有了学中医的念头后,他决定到北京中医科学院拜师学艺。
“当年我是年龄较大的学生,但从不气馁。在老师看来,我比较有灵性,能够快速掌握很多知识。”在学习的道路上,杨付友跟着多位知名中医学习中医知识,最后集中力量学习正骨和针灸,一学就是18年。
研究针灸多年
在自己身上扎针实验
“学中医跟学西医有很大区别,基本功一定要扎实。”杨付友说,他十分喜欢正骨和针灸,因此光学习和研究人体穴位就用了5年时间。
“人身体上的穴位分布在各个部位,正骨和针灸一定要对准每一个穴位推拿和扎针。”杨付友在5年时间里,反复在皮人身上进行穴位定位和认知。除了穴位外,他还对人体每一种骨骼和关节进行手感触摸。
“我先在自己身上训练,熟练了再在家人身上训练。”杨付友说,他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也扎错过,一针下去光疼没有任何作用;时间一长感觉就出来了,有时候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穴位就扎十几针,满身都是针眼儿。
“除了穴位的准确性外,扎针时的手感也很重要。”杨付友刚开始在茄子、丝瓜等有纤维的蔬菜上进行练习,最后熟练到扎到哪一根纤维上都能感觉到。“这些蔬菜的纤维和人身体里的经络、血管一样,只有熟练了才会有感觉。”
医院
为父老乡亲救死扶伤
通过十几年的钻研和学习,杨付友不负众望,终于拿到了国家级高级中医针灸师的资格认证证书,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医。
“我的老师想让我留在他们身边从医,有的医学院想让我成为他们的医生,医院坐过诊,但我的家乡在许昌、在高庄,我的老母亲也在这里,我要回到家乡给父老乡亲看病。”
由于杨付友对脑梗死引起的偏瘫和颈肩腰椎病的治疗比较擅长,因此很多人在他的治疗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位外地的病患来找我,从不能下床走路到如今行动自由,令我十分欣慰。”
杨付友如今已小有名气,每天慕名而来的人要排队等候治疗。“我打医院,方便给当地老百姓治病,让中医发扬光大,实现老师的期望和自己的心愿。”谈到未来,杨付友信心满怀。
详见今日《许昌晨报》8—10版
(许昌晨报记者薛炎贾同岭李嘉)
记者手记古村野趣来到长村张高庄,可以说真正到了许昌城区的最西南。不知不觉近半年时间过去了,我们从城市的东北“转战”西南,横跨整个许昌城。虽行色匆匆,但真正领略了千村千景的多样风采。
此次的目的地高庄有三个自然村,其中的王子营令我们印象颇深。传说闯王李自成曾在此安营扎寨,这里故名王子营。但传说归传说,从地理位置来看,周围营孙、干戈李等几个村的确对王子营形成环围之势,显示出自古以来这个村的重要性。
高庄也是深具传统风俗的一个村落,有着千余口人、千余亩地。数百年来,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质朴、简单而有规律的田园生活。
村子西头,小清泥河水静静流淌。受气候影响,河水曾几度干涸。直至去年,水利部门重新勘察、规划,斥资重修水闸,才使河水复流。有了水,小村仿若被注入无限生机。清清的河水一路流淌,两岸的庄稼得以润泽。农闲的时候,乡亲们还会邀上几个好友,下河捕几条野鱼,就着夕阳下酒,野趣浑然天成。
村委会的四周种植着数十亩莲藕。白色的莲花顾盼生姿,绿色的荷叶随风摇曳。村支书黄喜安说,莲藕种植是近两年村里大力扶持的全新农业项目。这些年,村委会一帮人不断出去考察,打算全力发展现代化的立体农业、观光农业。
当都市人厌倦了喧嚣生活、寻求出口的时候,都市四周的一些村庄也在悄然改变,渐渐打开了一度紧闭的大门,欢迎四方来客。有来有往,有需求有满足,也许有一天,高庄的小河边、藕田旁会出现慕名而来的城里人“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场景,他们的田园梦终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许昌晨报记者刘力华)- 上一篇文章: 执业技能51个病历分析诊断公式汇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