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老年小脑幕纤维型脑膜瘤1例

时间:2017-10-2来源:疾病知识 作者:佚名 点击:

患者男,70岁,于年8月25日因头晕半年来我院就诊。行头颅CT示后颅窝左侧稍高密度肿块(图1A),CTA提示病灶上方较多血管影围绕,血供丰富(图1B)。临床初步诊断:左侧小脑幕下脑膜瘤。患者在全麻下接受左侧小脑半球占位病变切除术,切除肿瘤大小约4.5cm×3.8cm×1.5cm。

图1A,头颅CT示后颅窝左侧稍高密度肿块;B,CTA提示病灶上方示较多血管影围绕,血供丰富;

术后病理诊断:左侧小脑幕纤维型脑膜瘤,WHO分级为Ⅰ级。免疫组化结果:Ki-67(+,阳性指数约为3%)、EMA(+)、PR(++)、Vimentin(++)。见图2。

图2病理提示纤维型脑膜瘤。A,HE染色,B、C、D、E分别示:Ki-67(+,阳性指数约为3%)、EMA(+)、PR(++)、Vimentin(++)。(免疫组化:×)

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图1C)提示肿瘤已切除,颅内积气明显减少,术后2周患者恢复正常出院。经随访2个月,患者复查MRI肿瘤均未见复发。

图1C,术后头颅CT提示肿瘤已切除

讨论

脑膜瘤是指发生于脑膜包括表层细胞或蛛网膜粒细胞的肿瘤,发病率占全部原发性脑肿瘤的14.4%~19.0%,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迄今为止文献记载的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为85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1.8。小脑幕脑膜瘤是指肿瘤的基底位于小脑幕的脑膜瘤。陈星荣等报道发生在小脑幕上、小脑幕下、小脑的脑膜瘤分别占所有脑膜瘤的1.1%、2.1%、1.5%。然而老年患者发生小脑幕脑膜瘤更加少见,本文将我院新近诊断为小脑幕脑膜瘤的1例老年病例进行报道。

老年患者通常以神经系统症状入院,临床很难鉴别是由于肿瘤还是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所致,误诊率较高。影像学检查能快速对占位性病变进行定位,同时能对患者术前风险进行评估,对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脑膜瘤典型CT表现为等或高密度团块,密度均匀一致,边缘清晰,可伴钙化、瘤周水肿、骨质改变,增强均匀。本例老年脑膜瘤在CT图像上多表现为密度或信号较均匀,边界较清,基底附着在硬脑膜上的球形、扁平状或分叶状的肿块,基底部以扁平状为主,部分可见肿瘤周围脑组织有水肿,可伴有出血、坏死、囊变或钙化,还可发现颅骨破坏情况,增强后绝大部分明显强化。

老年患者脑膜瘤不常见,免疫组化结果对其分型有重要的诊断意义。Ki-67是肿瘤的增殖指标,其表达与脑膜瘤的组织学分级、复发有关,随脑膜瘤组织学分级的增高,Ki-67阳性指数也增加。国内报道Ki-67阳性指数>2%时,脑膜瘤有复发倾向。本例患者阳性指数约3%,有复发倾向,提示该类患者应注意随访。上皮膜抗原(EMA)是上皮性分化的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是正常间叶细胞及其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杨子建报道的25例脑膜瘤中,EMA和Vimentin阳性率均为%。

组织学分级与孕激素受体(PR)表达阳性呈负相关。由于PR常出现在良性脑膜瘤中,所以目前多数学者认为PR可能与良性脑膜瘤的增殖有关,可作为初发性脑膜瘤预后的指标。本例老年脑膜瘤患者PR(++),预示患者预后良好。以上病理学结果提示,老年纤维型脑膜瘤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符合脑膜瘤通常的改变,组织学并不因为其年龄大就不同于成人患者。同时,在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术后应作病理切片以明确脑膜瘤的分型,老年纤维型脑膜瘤术后有复发倾向,应注意定期随访。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脑膜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病史资料、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免疫组化结果以明确。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出现小脑幕脑膜瘤并不常见,该患者从出现非典型神经症状到入院检查已有1年,脑膜瘤术后病理证实为纤维型脑膜瘤(WHO分级为Ⅰ级),患者术后恢复满意,其可能与肿瘤的性质、手术干预程度等原因有关。纤维瘤预后理想,手术切除该类型的肿瘤以解除占位性病变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彻底清除肿瘤组织以减少其复发。

此文来源:实用医学杂志年第32卷第11期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安建虹,邹振宁,申洪);医院神经外科(李正阳)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ews

mycs.cn

(为确保内容真实性,投稿时请务必列明人名、单位、职称、头衔等信息)

稿件一经采纳,将在名医传世







































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皮肤病白癜风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jbzs/747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