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后大脑开始衰老,记住这几点100岁
?
大脑统筹管理着身体的各个部分,像电脑的CUP一样重要!没了CUP,电脑无法处理数据;试想发生了“脑死亡”,没了大脑的躯体也无法体会感觉到周边的事物!
根据研究,22岁我们的大脑达到巅峰,之后便开始慢慢衰老。40岁之后,随着经验值无法提升,你就会深切的感到“脑子不够用”了!生活中的坏习惯也会加速大脑的衰老!
专家介绍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戴勤弼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新峰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黄向荣
第四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贺晓生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李玉奇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杰文
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马青峰
医院肿瘤科医师赵文硕
这8种行为加速大脑衰老
1依赖电子产品
当别人对你说出电话号码,你还能用自己的大脑记住吗?现在每个人都手机不离手,行程安排和朋友的电话号码等都存在手机里,干什么都复制粘贴,刷微博、看朋友圈几乎都是浅阅读,不用大脑思考。不用则退,长期这样会加速大脑的衰老。
2抽烟
常年吸烟使脑组织呈现不同程度萎缩,易患老年性痴呆。因为长期吸烟可引起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发生病变,继而发生脑萎缩。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新峰:“临床发现,很复杂的颅内病变年轻患者中,60%以上都有很多年的吸烟史,或多年暴露于二手烟中。”
3爱喝酒
酒精会使中枢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抑制,所以过量饮酒后会觉得头重脚轻、反应迟钝等。长久如此,容易伤害大脑。
4熬夜
熬夜对大脑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智商降低。经常熬夜的你一定有体会,大脑的明显的反应迟钝,这是大脑无声的警告!
5长期吃得太饱
吃太多,大脑中会大量产生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的生子因子,它会使脂肪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大,促使脑动脉硬化、脑皮质血养供应不足、脑缓慢萎缩以及脑功能退化,最终会导致痴呆,从而缩短大脑的寿命。
6早餐吃不好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根据对亚洲6个国家和地区家庭的孩子是否吃早饭及其大脑发育状况和学习成绩对比发现,不吃早饭的学生,除了注意力比较差之外,反应也慢。长期忽略早餐,孩子的脑袋会缩小,即使后来恢复健康饮食,营养充足,萎缩的头脑也很难恢复。
7爱吃甜食
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人体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
8孤独
孤独不仅伤心!也伤脑!大脑有一部分中枢掌管我们的情绪,压力太大、长期闷闷不乐都会损伤这部分神经中枢。
10招延缓大脑衰老
1吃些健脑食物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索爱琴介绍,有健脑作用的食物有很多:
①豆类及豆制品包括黄豆、绿豆、豆芽菜;
②水果包括苹果、葡萄、龙眼、荔枝和香蕉;
③坚果类如核桃、花生、杏仁、栗子、莲子;
④菌类如香菇、银耳、黑木耳。
这些食物可延缓衰老,健脑益智,有利于防治老年痴呆症。
2多吃蔬菜胡萝卜、青花菜、菠菜和甘蓝等叶菜中富含维生素K、叶酸(维生素B9)、叶黄素以及β-胡萝卜素等,对保持大脑健康有好处。
芝加哥拉什大学的研究人员结果显示,相比不爱吃蔬菜的老人,那些经常食用菠菜和羽衣甘蓝等绿叶蔬菜老人,大脑衰老更慢,相当于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晚了11年。
3坚持锻炼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和氧气更快地供应给大脑,德国一项研究显示,老年人如果平常有类似园艺之类的温和运动,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将会比不运动的同龄人减少一半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几率。另一项实验也证明,一周散步几次的退休人员在注意力、记忆力测试中有着相当好的成绩。
4保证睡眠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后谢璐璐介绍,睡眠是大脑的清洁剂。白天大脑的工作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需要在睡眠中清理,如果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代谢废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杀死脑细胞,对大脑造成损害,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等疾病。所以每天最好保证23点前入睡的规律睡眠吧!
5按按耳轮按耳轮可以缓解大脑不适,缓解一天的劳累,让大脑清醒。
在路上、在座位上随时都可以按按耳轮,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杰文介绍,先用手指按摩两侧耳轮18次,然后将手指抱住后脑部,两双手的鱼际处则掩住耳道,食指压住中指后滑下轻弹后脑部24次,出现咚咚响声。
6叩齿叩齿不止是一种牙齿的保健法,也是大脑的供血泵,可以增加脑血流量。
刚开始叩齿时,可轻叩20次左右,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0次为佳。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7细嚼慢咽细嚼慢咽不仅对胃好,对大脑也有益。咀嚼肌与大脑之间有一条“热线”,通过充分咀嚼,血液能源源不断地输往脑部,大脑的氧分和葡萄糖也就多了起来,大脑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也就相应提高。因此,充分咀嚼能起到防止大脑老化、保持思维清晰的作用。
8做套舌头操医院肿瘤科赵文硕医师认为,平时锻炼下舌头,做做“舌头操”可以间接刺激脑部和面部的神经,从而减缓大脑萎缩和防止面部神经及肌肉的老化。
①舌尖向前尽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的感觉,这样伸出与缩进各10次。
②舌尖轻轻抵住上颚,再用舌尖在上颚周围正反转圈各36次。
③把舌头向里面卷,使舌尖能够到达喉咙的部位。
9多读书读书是积极的思维方式,能使大脑充分活动起来,使大脑产生一种叫做神经肽的物质,增强细胞免疫力,健脑益智。读书时犹如做“大脑保健操”,能使脑细胞得到很好的保养,保持长久旺盛的活力,进而使大脑能够灵活自如地指挥全身各部位进行正常的工作。
10走走神儿研究发现,走神儿就像散步一样,可以让我们绷紧的大脑神经得到积极的休息。当然不是一天都走神,可以每天至少花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联想练习,如编一段爱情故事,构想一篇大侠历险记等。(来源:健康时报)
外番:人类大脑只开发了10%?原来真相如此“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10%”——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大部分人甚至对此深信不疑,并对%开发的大脑充满想象。很多经典电影的剧情展开也都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超体》中,女主角露西的脑潜能被开发到%,变得无所不知,可以用脑电波“隔空移物”,还能任意改变形体。人类的大脑果真像传言那样,还有大部分潜能未被开发吗?人们又为什么如此固执地相信这个传说?记者采访神经科学专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细说“10%”背后的玄机。
“10%传说”靠谱吗?
近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人类大脑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还有待开发。”爱因斯坦为什么比别人聪明?很简单,他的大脑开发度比别人高了几个决定性的百分点。电影也在反复渲染,为“10%观点”添加神秘主义色彩,《超体》中,露西误打误撞开发了%的脑潜能,因此,她可以瞬间学会外语,轻易看透动植物的电磁波和能量流动,变形能力同样不在话下……这些眼光缭乱的酷炫技能无不寄托了人们对开发脑潜能的美好想象。“10%传说”源远流传,它到底有何理论支撑?靠不靠谱?
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蒋斌教授介绍道,这一说法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大多数人认为出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一句,“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但结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单是大脑潜能,而是更为模糊的“潜在的心智能量”,至于10%是怎么算出来的,詹姆斯没有给出实验依据,至今也没有科学家去严肃验证这个数字。另一个疑似来源是,上世纪30年代,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潘菲尔德在研究中的发现,当他用电流刺激该部分大脑时,大脑皮层毫无反应,这即是被认为“未开发的90%部分”。“当然,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如今我们明确知道,这些寂静的区域其实有其他功能。”蒋斌说道。
大脑没有无用的部分
假设人类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那剩下的90%都在沉睡吗?这也是“10%传说”最经不起推敲的一点。
“我们的大脑充斥着数以百亿计的脑细胞,没有任何一位严肃的神经科学家敢断言,其中某一区域是无用的。”蒋斌说。据介绍,人脑的大部分能量消耗主要用于数亿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时的快速放电。正是这样的神经放电和联系产生了大脑高级功能。其他的能量则用于控制其他活动——潜意识活动,例如心跳;有意识的活动,例如开车。
“尽管任何时候大脑的所有区域都不会同时放电,但成像技术表明,大脑和身体肌肉一样,大部分都是24小时持续活动的。”即使是在睡眠中,某些脑区(例如控制高级思考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额皮质,或者帮助人类感知四周的体感区域)都是活跃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经常因为尿床而梦见自己泡在水中。
显而易见的是,即使是最简单的行为也会涉及大脑多个部分。比如说,早上起床倒水喝,我们需要走到桌子前,拿起水壶,把水倒进杯子里,再发出喝水指令,这些都涉及到如下脑区——枕叶、顶叶、运动感知和感觉运动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和额叶。短短数秒内,一场神经活动的大风暴已经席卷了整个大脑。
但从扫描图像上看,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认知操作任务,大脑都只有一小部分闪亮区域被激活,对此,蒋斌认为这容易导致一种误解——“无论我们进行何种认知活动,认知系统的很多功能模块都必须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我们在扫描图像上看到的闪亮区域,是某项活动的主要负责区域,大脑的其他区域必定也会参与进来,只是激活水平不需要主负责区域那么高而已。”打个比方,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脚部没有动,但绝不能说你的脚没有工作,至少脚中的血液仍然在不舍昼夜地流动着,支撑着生命继续。
推翻“10%说法”的还有一项铁证:人脑大小是不断变化的,猿人时期的大脑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现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脑是不会无端端发展到这么大的。这说明: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只有大脑不够用,不会有用不完的大脑。
流言为懒于付出努力的人提供了理论庇护
尽管从来没有人具体论证出10%这一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但无数的广告、宣传手册均印有这样的标签,不停向大众灌输这种思想。有多少人坚信“10%”这一观点呢?一项对英国和荷兰教师的调查发现,48%的英国教师和46%的荷兰教师都赞同这一观点;而去年,美国帕金森研究基金会做的一份调查发现,65%的大众也选择相信人类的巨大潜能。
对此,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周茂林教授认为,“10%说”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向人们传递了一条乐观信息:“如果大脑的90%都没被利用上,那么想想看,哪怕能再开发其中的一点点,都会给人们带来无限可能。”如果把大脑比作10个兄弟,那10%就是几十年来辛辛苦苦的工作老大,其他九个兄弟一直在睡觉——这不禁让人惊叹,如此大规模地闲置脑力资源,简直是莫大的浪费,得抓紧时间开发利用起来!
“除了正面的积极暗示作用以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妨碍,指的是人们害怕表现不佳,而采取行为阻止自己成功的现象。”周茂林解释说,就好比有些学生在考试前彻夜狂欢,放弃复习。如果他考试过了,那么就可以证明他比拼命复习后考过的同伴聪明,因为他只启用了1个“兄弟”来应对考试;如果挂了科,原因是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毕竟1个“兄弟”是拼不过2个以上“兄弟”的。这两种可能中,无论哪个都不会让自己质疑自身能力,怎样都比彻夜复习后仍然挂科的结果要好。“大脑只开发利用了10%的流言,这个借口与自我妨碍现象不谋而合。流言为懒于付出努力的人们提供了理论庇护,从而避免或减轻失败的消极影响,因此很少有人会坚决拒绝这一令人满意的流言。”周茂林说。
“潜能”来自于乐观想象
在进化心理学领域中,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大脑神经回路比其他有智力的动物复杂一些。此外,10%说法更为人类寻求自身优越感添加了一个理由——我们只利用了10%的大脑就称霸自然界,要是大脑完全开发,那比其他动物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无疑是一碗十分诱人的“心灵鸡汤”。
读到这里,如果你仍坚信人类只应用了自己10%的大脑,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潜能错觉”表现。周茂林解释说:“人类之所以会陷入潜能错觉,是因为我们坚定相信两点:一是人类对于大脑的利用还处于低效率状态,众多的脑力资源还埋藏在大脑深处;另一点就是人们更愿意相信,通过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轻易的激发大脑的潜能。”
“潜能错觉”还表现在,很多人相信,如果有人在自己的背后盯着自己,那么我会感觉得到。事实上,我们的目光并不会转弯,背后也并没有任何感知觉器官帮助我们收集信息,对于背后事物的判断仅仅是一种直觉,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但是这种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根本无从得知。“人类对于直觉的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潜能错觉,另一方面也许来自于因果错觉。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信息系统告诉我们似乎背后有人,如果我们回头发现确实如此,因果错觉很自然地就会把这种巧合转换为一种因果关系。其实,大多数时间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只不过对于这些失败的例证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周茂林说。
“潜能错觉”使我们对偶尔的成功例证趋之若鹜,无论多少科学的实验研究证实那只是错觉,我们在内心深处还是不愿意相信。“10%”的说法虽然听上去很美,但它始终只是一个传说。(来源:广州日报)
小伙伴们~!回复2-5个字的关键词可迅速找到你想看的健康信息哦~例如:苹果、中医、减肥等。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长按识别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北京哪里白癜风病看的好- 上一篇文章: 如何早期识别多系统萎缩
- 下一篇文章: 轻型脑梗死的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