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丨重症病床前她守了272天!从死神手

时间:2016-8-30来源:预防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感动丨重症病床前她守了272天!从死神手

点击

年8月24日,冉孟菊的日记写到了第天。

大面积脑梗死、脑垂体微腺瘤、脏器衰竭、血液感染……她的小本子上,写了一堆自己都看不明白的名词。这天里,儿子“小马哥”三进三出ICU病房,无数次命悬一线。64岁的冉孟菊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熬过来的,只说“真的很难”。

第天,病床上的“小马哥”微微张嘴吃了几口冉孟菊喂过去的面条。

冉孟菊对多彩贵州说,她希望带儿子早点回家。

”病房里,冉孟菊仔细照料着儿子吃面。就是几天前,本来只能靠流食维生的儿子终究能吃下几口面条,让冉孟菊欣喜不已

昏睡一个多月

“植物人”儿子开口“要妈”

年11月27日晚上8点多,下班回家的“小马哥”刚爬上3楼的楼梯,突然间毫无征象地倒地抽搐。所幸路医院。“病情危重,县城医院根本没法救治。”一通,在贵阳的冉孟菊一下懵了,急忙往息烽老家赶去……

清晨2点,已昏迷的“小马哥”医院急救室。胃大面积出血、食道出血、胃瘫痪……牢牢攥着儿子的手,冉孟菊努力接收着来自医生的讯息。5点08分,“小马哥”被送往ICU。

没法自主呼吸,儿子的气管被切除了;胃瘫痪,喂的水都会从鼻子嘴巴里喷出来,生命体征只能靠营养袋保持……突然之间,冉孟菊的生命里仿佛只剩下了两个字——抢救,“数不清次数”。那段日子,冉孟菊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她拉着儿子的手不停说话。

由于担心儿子肌肉萎缩,冉孟菊每天都会给儿子轻轻推拿

半个小时飞一样地快,日子却特别煎熬。10天、20天、30天……病床上的儿子就是没有醒来。

“不知道能干甚么,只知道掉眼泪。”不敢在儿子眼前哭,冉孟菊就强忍着,每一次都是走到病房外,才敢嚎啕大哭。

冉孟菊开始写日记,一开始是在小本子上写下每天借了谁的钱,然后开始记下医生说的每句话,记录儿子每天的情况。

亲戚朋友乃至连医生都不忍心了,“放弃吧。”大家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冉孟菊,她咬牙摇头。

醒了!

终究,昏睡了半个多月的“小马哥”张开了嘴,“要妈……”发音模糊不清,可冉孟菊听得分明!“幺儿!妈来了!妈在这儿!”还没奔到病床前,眼泪又一次“唰”地掉了下来……

冉孟菊的日记本上,絮絮叨叨一般记着儿子得病以来的一点一滴,为儿子加油的信心简单却有力地支持着她

“冒死”做核磁共振

“幺儿不怕,妈在这里”

“小马哥”醒了,可情况照旧十分糟,医院建议转院医治。新年1月,当妈的冉孟菊拿着儿子的病历、CT片开始四周“求医”,没有医院愿意接收。车来人往的贵阳街头,几近虚脱的冉孟菊真正尝到了“叫每天不应”的滋味。

几经周折,“小马哥”医院。“大面积脑梗死,体质极度衰弱,人体免疫力基本已丧失……”主治医师蔡静说,“极易引发感染,十分危险。”

年2月5日,离除夕还有两天。“小马哥”突发血液感染,再次被送进ICU。“医生看我可怜,就答应让我进去陪他。”那个晚上,冉孟菊在ICU病房里守到了清晨3点。

还是抢救,无休止的抢救。

和日记本一样,冉孟菊的记录下了很多儿子入院以来的点滴。她说最喜欢的就是这张,照片是今年7月27日拍的,这一天医生会诊宣布最艰苦的“封管”成功

“有可能就是遥遥无期的等待,也有可能中途人财两空。”这是家人和医生劝冉孟菊的话,她心里一样清楚。那段时间,病床上的儿子已瘦得皮包骨头,体重只有60斤,心率一度低到每分钟30次……

每次抢救结束,冉孟菊都会跑到病房外的厕所大哭一场,咬牙擦干眼泪再回病房告知医生:“救!倾家荡产也要救!”

“万一有奇迹呢?”这是冉孟菊支持自己的理由。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一定要赌赢,妈和你一起赌,加油。”

5月份,医生决定冒险为“小马哥”做核磁共振检查,进一步确认病情,但对几乎没有免疫能力的“小马哥”来讲,能不能扛过2个多小时的检查,谁心里都没底。

检查当天,冉孟菊坚持陪在儿子身旁。“他都不怕,我也不怕。”拗不过冉孟菊,医生只好让母子俩一同进了放射室。

“幺儿不怕,妈在这里!”冉孟菊一遍遍说着。

冉孟菊陪着儿子走出了核磁共振室。这次检查发现,“小马哥”脑垂体有可疑微腺瘤,医生决定采取激素医治。

病床上的儿子又睡了过去,冉孟菊仔细地瞧了瞧吊瓶里的药水

守得云开

“儿子,我们早点回家”

真的有奇迹!

病床上,“小马哥”的病情渐渐趋于稳定。7月,“小马哥”第三次“闯”ICU。这一次,医生试图将此前切除的气管封闭复原。而这,已是第五次尝试了。

7月22日,手术顺利完成。27日,医生会诊宣布,“封管”成功,最艰苦的1关过了!病床前,冉孟菊拉着医生的手,“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嘴巴里已说不出来“谢谢”,眼泪喷涌而出。

冉孟菊记得,那一天,医院里所有照顾过“小马哥”的医生、护士、护工都来了,大家脸上都是笑容。

中午时分,昏睡的儿子醒了过来,冉孟菊冲他笑笑,转身打开手边的保温盒,她把面条放在嘴边吹吹,再仔细地喂给儿子。就在几天前,“小马哥”还只能吃流食。一口,一口,冉孟菊的脸上始终挂着笑。

见儿子睡熟了,冉孟菊这才赶忙拿出自己的饭盒,总是担心突然间有事的她,吃饭的动作也比之前急了很多

天。

每天6点起床,照顾一样卧病在床的老伴,给6岁的小孙女做早饭,给医院里的儿子送饭……“晚上不敢睡着,医院就不舍得走。”冉孟菊始终陪着儿子。

日记已写完了三个小本子,体重从斤瘦到了90斤,视力听力也愈来愈差……冉孟菊说这一路过来真的不容易,“但也还是过来了。”她很笃定,“只要相信就有希望。”

病房里,大家都说冉孟菊爱笑。

“你不信啊?我现在都不哭了!”她的一句话,逗笑了。

采访结束,冉孟菊加了多彩贵州的

“小马哥”又睡了过去,冉孟菊抓紧刨了几口饭,不时看看吊瓶里的药水。“他才36岁……之前可帅了……希望以后他还能站起来……”她自言自语着儿子和自己的未来。

“儿子,我们早点回家。”

这场“马拉松”也许还长,但“不哭”的冉孟菊说:“过得去!”

来源:多彩贵州

:赵曌









































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yfzl/82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