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时间:2016-12-13来源:诱发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

本病又称Louis-Bar综合征。是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眼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和反复呼吸道感染为特征的少见病。两性均可发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突变位于染色体的11q22-23。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依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目录

1症状体征

2用药治疗

3饮食保健

4预防护理

5病理病因

6疾病诊断

7检查方法

8并发症

9预后

10发病机制

折叠编辑本段症状体征

两性均可发病,患儿出生时正常,多在2~3年以后发病,病程呈渐进性。主要表现为:

1.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当患儿开始走路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出现站立不稳或行走时出现小脑共济失调现象,病情进行性加重,至10岁左右,患儿还不能站立或独行,此外还有凝视性眼球震颤、斜视、眼球运动困难、假面具貌、言语不清、智力低下等,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如周围神经病变及因脊髓前角细胞和后索病变引起的肌萎缩、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2.毛细血管扩张一般出现于3岁左右,首先见于眼结膜的鼻和颞侧,而眼球上下方较少,睑结膜亦可累及,继而是耳垂、耳后、面、颈周,甚至肘及腘窝和手足背也可累及,其他皮肤损害尚有牛奶咖啡斑、皮肤干燥、皮肤萎缩和毛发早衰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对细菌和病毒有明显的易感性,经常引起副鼻窦的反复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患B细胞型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及一些内分泌疾病,至20~30岁时常因慢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

折叠编辑本段用药治疗

主要对症治疗,如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注射转移因子和胸腺素以及口服左旋咪唑等,还可试用骨髓移植治疗。对呼吸系统感染可给予有效的抗生素予以控制;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可对预防感染有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选用胸腺素、转移因子等药物,但效果不肯定。有报告左旋咪唑可以提高本病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骨髓移植、胸腺移植尚属试验阶段。

地西泮(安定)可减轻不自主运动,吩噻嗪类药物能缓解舞蹈样动作。中晚期患者可服用维生素E治疗。

折叠编辑本段饮食保健

海兔

折叠编辑本段预防护理

加强护理和营养,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感染,应注意隔离,尽量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

折叠编辑本段病理病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有胸腺发育不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陷。

折叠编辑本段疾病诊断

应与B细胞型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及一些内分泌疾病相鉴别。

折叠编辑本段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无一致性实验室发现。一般血沉增快,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对PHA无反应,皮肤对DNCB无反应。约80%的患者血清IgA缺乏,75%患者缺少IgE,50%IgG水平降低,甲胎蛋白水平几乎都升高,一部分患者癌胚抗原水平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CT检查也有助于脑部病变的诊断。

折叠编辑本段并发症

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者可并发凝视性眼球震颤、斜视、眼球运动困难、假面具貌、言语不清、智力低下等。反复呼吸道感染者易患B细胞型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及一些内分泌疾病,至20~30岁时常因慢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

折叠编辑本段预后

常因慢性呼吸道感染或淋巴网状系统恶性肿瘤于30岁前死亡。

折叠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位于染色体的11q22-23,即负责编码蛋白激酶的ATM基因突变导致发病,同时胸腺和淋巴结发育不良,致使辅助T细胞缺乏而影响免疫功能,患者血清内缺少IgA、IgE,而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水平却持续升高,最后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和30%~40%患者发生淋巴网状系统或其他恶性肿瘤而死亡。

病理:真皮上部毛细血管扩张。尸体解剖中最明显的发现是小脑皮质及其深部Purkinje细胞、颗粒细胞(granularcell)和篮状(basket)细胞萎缩或消失。部分病例小脑软脑膜静脉扩张。脊髓后索及脊髓神经节细胞脱髓鞘。肺部有慢性感染、纤维化和细静脉

朋友们有很多疾病一定要注意详情回复再点击主菜单一看便知,帮您养生









































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北京到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yfby/371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