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从医精进志不渝系列二
?雄关漫道真如铁从医精进志不渝(系列一)
医院神经外科6A病区主任侯增欣
(点击图片或文字查看文章)
值此第三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向救死扶伤医生们致敬!小贴士
“小脑萎缩”症状、成因,发生年龄段
小脑萎缩主要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其症状主要为:走路不稳,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大小便失控,头晕,视觉模糊不清,双手持物不稳,性功能障碍等。小脑萎缩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遗传(占1/3强),外伤,感染,缺氧(包括因溺水、窒息,CO吸入过多导致的缺氧等),中毒(包括误食农药、过多酒精等),变性疾病,发育不良、发育畸形,脑供血不足等。小脑萎缩涵盖年龄段很广泛,以共济失调为体征,从3、4岁至耄耋老人、男女老少都有发此病症,在中国,其发病率为3/万~6/万以上。作为手术治疗小脑萎缩的先行者,现医院神经外科6A病区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侯增欣,回想起当初为何会专注于“小脑萎缩”手术治疗的医学研究,仿佛也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矿工脑外伤保守治疗后其症状启发手术治疗?年改革开放初期,河北有个金矿,有个30多岁的男矿工,在弯腰低头挖矿时,虽然戴着安全藤帽,可后脑勺部位在低头时裸露出来,被头上掉下来的矿石砸中昏迷,他医院后经保守治疗出院。出院后不久,侯医生在路上遇到了他,那矿工很高兴,大老远就高举起右手向侯医生打招呼。侯医生停下脚步也向他招手,但他踉跄着向前冲出20多米才停下脚步,回身对侯医生说,“对不起!我刹不住车了。”
此情景一直让侯医生挥之不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名出院后的矿工会控制不住手脚“刹不住车”呢?是不是控制手脚的小脑出了问题?小脑供血受阻而造成供血不足?.......这就引发了他开启手术治疗小脑萎缩的大门。
于是,侯医生便开始了理论研究和样本解剖摸索。承德医学院非常支持,为侯医生提供了解剖室及样本。之后,侯医生还动用了原来北京总医院的资源。原来,当时为了摸清头部血管的走向和内部结构等,侯医生是用最原始的手持X光机扫描样本头部。后来,当他获悉北京总医院用外汇配额从法国购进了全国第一台DSA血管减影成像设备时,而且正是他的“师妹”总负责带队引进的,所以他打电话跟师妹沟通好,得到“师妹”的支持后就到北京总医院学习使用DSA,侯增欣经过近三个月的探索与研究,逐渐达到了目的。当时,在中国开展小脑萎缩手术治疗的主要有三位医生,侯增欣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医治某通讯社主编效果理想后一发“不可收拾”?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侯主任主刀医治了一位小脑萎缩患者,这个患者是某通讯社总编。由于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患者可以继续工作,这位总编万分感激,为了让更多患者分享他的感受,他发了长篇通讯,全国30多家报刊转载刊登。当时,CCTV中央电视台科技栏目进行了详细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进行了详尽报道。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全国各地的患者、除西藏地区,几乎各省、直辖市及地级城市的小脑萎缩患者及疑似患者都纷至沓来,甚至海外的华侨、居民等,包括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的患者都慕名前来就诊、治疗等。
当时,侯主任带领医疗团队分2组做手术,每天都为病患做手术,没有休息日。病患要提前一个多月排队预约,很多病患医院附近的宾馆或招待所排队就诊。
细心的侯增欣把每次他动手术的病历都记录下来存档,以便于对病患进行回访、复诊及以后的医学考量、学术研究等,不曾想这病历记录存档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台湾孝子悄悄把患者老爸送来就医?令侯医生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年6月期间,有位台湾人郑先生(化名)65岁,因小脑萎缩不能行走,他儿子把瘫坐在轮椅上的父亲送到医院来救治。
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通航,加上这位孝子还在台湾军中服役,这位孝子是医院后即刻返程回台湾了。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郑某“共济失调”症状趋于稳定。由于在此他孤家寡人一个,普通话也不怎么流利,生活习惯又大相径庭,郑某情绪开始急躁起来,侯增欣只能批准他出院。当时,侯主任还特意派人派车护送他到首都机场直飞香港,再经香港转机才能抵达台湾桃园机场。
过了大半年后,侯增欣接到了郑某打来的长途电话,郑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现在可以拄着拐棍到处走动了,对此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4岁男孩患病父亲背水一战来就医?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从沈阳抱来的男孩才4岁,侯主任一问病史,原来活蹦乱跳可以跑来跑去的孩子在一年前开始不能走路,后一直瘫痪在床。侯主任说这孩子实在是太小了,作手术有很大风险。可是孩子的父亲坚持要动手术,指着孩子对侯主任说,“你今天治也得给他治,不治也得给他治,因为我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是背水一战啊!”
侯增欣看着他那双初为人父的眼睛,那是一双充满血丝、忧郁而抱有最后一丝希望不愿放弃的眼睛,侯主任最终同意了。术后不久,孩子病情逐渐好转,术后一个月这小男孩就可以下地走路了。为此,男孩的父亲千恩万谢,携手孩童一起走出了病房。
?制定小脑萎缩手术治疗标准?改革开放初期,侯主任就开始接触并摸索手术治疗小脑萎缩。从上世纪的年开始陆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论述通过神经外科手术来治疗小脑萎缩。到年在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第六次神经外科会议上,侯增欣代表的医疗团队就开始制定了手术治疗小脑萎缩的标准。年,侯增欣关于外科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相关研究论文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因年、年2次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侯增欣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发表的论文(部分):《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第9卷第5期,图解都是手绘的
▲侯增欣荣获的奖项和证书(部分)
▲雄关漫道真如铁,侯增欣从医45年来留影(部分)
?一台手术牵出一段沉淀三十年的病历?年7月中旬的一天,53岁的江女士(化名),在姐姐的搀扶陪伴下,徐徐推开医院小脑萎缩专病门诊室的大门。
三年多前,在华北某省会城市银行工作的江女士,医院检查身体时,核磁影像提示其小脑萎缩,诊断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这些年来,江女士病情逐渐恶化,从肢体动作,到协调能力及语言功能障碍逐渐加重,日渐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与工作。于是,她及其家人便四处寻医问诊,从医院,医院都去问诊了,很多医生一看到检查结果是“小脑萎缩”,而且是遗传性的,大多建议药物治疗,改善“共济失调”症状,并婉转地表示治疗效果可能欠佳。
“自己父亲也得过这种病,当初手术治疗效果不错,让父亲挺过来30年,但是现在父亲不在了,上哪儿去找当时为我父亲动手术的医生呢?”就这样,江女士一边在寻医问诊,一边尝试了几乎所有能够尝试的治疗方法,从药物治疗到中医针灸,甚至还接受了干细胞移植治疗,但收效甚微。就在去年年底,江女士和家人终于慕名找到医院。正当她和姐姐准备过完春节后专程从华北赶来千里之遥的上海蓝十字救治的时候,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一耽误就是半年多时间。
半年后,当从海外归来的侯增欣主任开始能够开展工作时,江女士便在其姐姐的陪同下,专程来找从未见过面的侯增欣主任来救治。在进行例行的病史问询过程中,江女士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侯增欣主任眼前一亮。
开展小脑萎缩手术至今,侯增欣主任治疗该疾病患者已有数千例,他的相关手术记录也因此有厚厚一沓。按照手术开展的时间顺序逐条查询后,终于找到了江女士的父亲江先生(化名)就医的珍贵信息。当侯增欣把这一珍贵的病历读给江女士听时,江女士简直不敢相信,相隔30年,居然能找到当时医治自己父亲的医生!
▲在密密麻麻的手术记录中,找到了患者父亲的信息
经开展严谨的检查和评估后,侯增欣主任团队认为,患者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较为严重,已无法正常行走,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仍在逐渐加重。通过行后颅窝减压手术可改善小脑供血缓解症状,延缓小脑萎缩病情进展。
▲侯主任为患者手术
术后经过一周恢复,江女士走路不稳、言语不清等症状已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我现在讲话是不是像正常人了?”江女士笑着跟前来查房的侯增欣主任说道。
现在,江女士基本不用旁人搀扶就能自由走动了,说话也流利起来。到8月14日,江女士就要顺利出院了,她和丈夫都非常高兴,特意定制了两面锦旗,一面送给侯增欣主任,一面送给神经外科6A病区照顾她的护士们表示感谢。侯主任说,她半年后还要来复查以观其效。对侯增欣来说,江女士的遭遇只是他所做过的上千例手术治疗“小脑萎缩”中的两例,为这父女俩人做同样的手术,恰恰说明了侯主任30年来的坚持和技术精湛;而且侯增欣主任的实干精神和坚韧不拔、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等品格,恰是所有正直、善良,刻苦钻研医疗技术,技术精湛的医生们之人格魅力……
▲前后30年,父女同患“小脑萎缩”同一位医生主刀治疗,而今患者即将顺利出院
专家简介
侯增欣副主任医师●医院神经外科6A病区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协会会员
主攻方向:
1.小脑萎缩、小脑性共济失调、小儿各类发育畸形和脑先天性疾病、脑外伤;
2.精通各类脑肿瘤、颅脑损伤、椎管脊髓肿瘤、脑功能性疾病、脑血管病等临床诊断与治疗;
3.擅长显微外科进行各种颅内肿瘤高难度手术,尤其对脑膜瘤显微手术及其疑难病例的处理经验丰富。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作者:灰灰编辑:Blue视频剪辑:以楠
你可能该想看■雄关漫道真如铁从医精进志不渝(系列一)
医院神经外科6A病区主任侯增欣
■三十年前父亲手术平稳三十年后同患小脑萎缩的医院收获惊喜
■因为有“爱”,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三年前4岁严重脑外伤儿童经侯增欣医治后今秋可上小学
告诉别人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带你认识脑梗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