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监狱警察故事167期安徽省女子监
来源:中安在线
面前这个叫詹咏梅的年轻民警听说要采访她,显得羞涩而腼腆:都是些普通的工作,没有什么可说的。
但是时间记得一切:在安徽女监工作的7年里,詹咏梅多次被监狱评为“先进个人”、“生活卫生能手”等,年被省局授予“管教业务标兵”。7年里,她几乎没有休过一次节假日,6年没有回老家过过年,一有时间她就“泡”在罪犯中做思想工作,同事们把一个当之无愧的称号送给她——“管教能手”!
初来乍到遭遇了严峻考验
“能手”也曾神伤过。甚至偷偷问自己:你是不是干警察这块料?
7年前的那个春天,詹咏梅因工作需要,从白湖监狱分局调入安徽省女子监狱,从此告别了父母身边衣食无忧的的安逸生活,默默地在女监这片铿锵玫瑰园里绽放着异彩。
报到那一天,她就进入了紧张的岗前培训,培训还没结束,“非典”疫情开始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悄然打响。
刚调入女监的詹咏梅正赶上了这场严峻的考验。
5月,詹咏梅作为第一批封闭值勤的民警进监隔离。进监前一天,年仅6岁的女儿反复问她能不能早点回家,丈夫特意到商场为她买了牛奶和苹果,并为她装好行李,俨然是送她远行。提起隔离的那段日子,詹咏梅坦言,“当时的思想压力很大,我们住的那个隔离室的窗户正对着一个押犯监区,透过玻璃窗能看到许多穿灰蓝条纹囚服的罪犯,想到马上要和她们面对面,我常常会在半夜突然惊醒。”
隔离半个月后,詹咏梅和另外两名老同志开始了封闭值班。
她在心里反复问着自己,“詹咏梅,你行吗?”
想撤,然而一次犯人的“挑衅”让她欲走不能。
赵犯,分监区的一个改造“刺头”。也许是想试试这个新警官的“分量”,也许是想在新警官面前投石问路,她不仅故意违反纪律,还在詹咏梅批评她时撒起泼来,不停的叫嚣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是不能吃亏的。”
没想到女犯也能这么猖狂,公然顶撞她,特别是她的眼神,戏谑中带着挑衅,詹咏梅当时一下子就懵了。“怎么跟警官说话的?”老民警及时出现帮詹咏梅解了围。
回到办公室,詹咏梅越想越委屈,眼泪像断了线似的往下掉,“小詹啊,别难过,以后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千万别跟她们一般见识,对待这样的‘刺头’一定要挺直腰杆,不能表现出丝毫的畏惧与退缩。”
是啊,想起赵犯的那个眼神,詹咏梅擦了擦眼泪,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她服我!”在老民警的指点下,詹咏梅通过查阅赵犯的档案、找同室、同互监组罪犯了解其日常言行,收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赵犯总是认为自己服刑以前在社会上混得很好,别人都给她面子。改造生活中她也极力想证明这一点,这才导致了她故意不服从新民警的管理,顶撞民警的违纪行为。”在深入了解赵犯的心理状况后,詹咏梅跟其进行了4个小时的促膝长谈,终于让那个“刺头”心悦诚服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件事情让詹咏梅意识到,得有真本事才能让罪犯“服”,要做一名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此后,詹咏梅更加刻苦的学习业务知识,天天跟在老民警后面问东问西,“詹咏梅做的台帐是‘免检’的”,“詹咏梅背起‘四知道’来连标点符号都不会错”……认真、刻苦、勤奋,这是她留给同事们的印象。
用情用心让罪犯敞开心扉
美玉,莹然有光,然世人不觉其光耀,因美玉藏技于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她们,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成效。”这是工作中,詹咏梅始终坚持的一点。
顽危犯苏某,平时性格孤僻,戒备心理强,很少与她人沟通,在一次就诊时,詹咏梅细心的发现苏犯面部表情异常,在医生询问她哪里不舒服时,她却欲言又止,只对医生说:“没事了,没事了”。凭着多年的管教经验,詹咏梅想苏犯肯定是有难言之隐,于是,詹咏梅找其谈话,从聊家常开始,慢慢的把话题引到她的身体状况上,终于,苏犯难为情地说:“我下身奇痒,且流像豆渣样的乳白色异物,我不想让别人知道,但我痒的难受,忍不住想去卫生所问问”。作为女性,詹咏梅猜想苏犯可能患了严重的妇科病,于是,她先是到书店查看了妇科书籍,又先后到医院妇科专家门诊把苏犯的详细病症向医生做了咨询,最后经医生诊断,她可能是患上了霉菌感染。知道结果后,詹咏梅及时找苏犯谈话,教育她要正视自己的病情,并单独带她到卫生所就诊治疗,同时,时刻
在女监的七年里,詹咏梅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女,六十多岁的老人,思想偏激的杀人犯,曾风光一时的经济犯……
对每一名罪犯,都会仔细研究她们的相关材料,从中找出教育感化的切入点。
顽危犯苏某,一入狱便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先是与丈夫离婚,后是家中的亲人宣布与她断绝关系。面对遥遥无期的监狱生活,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她的几次交谈中,詹咏梅总是能从她的话语背后的那份无奈与绝望。
如何重燃她对生活的希望?詹咏梅一直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下班后的詹咏梅刚一进家门,6岁大的女儿就围着她撒娇,“妈妈,抱,妈妈,抱抱……”“好!”拥着女儿的詹咏梅心头满溢了幸福。对了!苏犯也是母亲,入狱这么长时间了,她的五个女儿从来没有跟她联系过,她应该会很牵挂她们吧?
于是,詹咏梅灵机一动,发动自己的女儿给“苏阿姨”写封信,于是,年幼的女儿在妈妈的指导下一笔一划的写道:“阿姨您好,我叫詹詹,妈妈说你很久没有见到您的女儿了,很想她们,让我写信安慰您。阿姨,您别难过,我想小姐姐们肯定也很想你,我妈妈出差两天不在家,我就很想她……阿姨,您要加油,争取早点回家陪小姐姐。”
在收到这封特殊的信时,苏犯泪流满面,终于将积压的心底的抑郁吐露了出来,“我想儿子们啊,没有了妈妈的照顾,不知道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后来,在詹咏梅的多次努力下,苏犯的家人终于同意来监会见。有了牵挂就有了改造的动力,这次的团聚让苏犯改变了往日的消沉与“不可理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造中。
她把我们老俩口也奉献了
月光如水照楼台。也照在詹咏梅父母斑白的双鬓上。
是啊,父母双鬓的白发都是为自己操劳白的。在年詹咏梅调动工作的通知时,她的父亲就提前五年办理了退休手续,卖了白湖的房子,举家随她一起“调入”了女监,别的孩子都在给父母尽孝,她却因为工作忙,还要年迈的父母亲帮自己干家务、带孩子。
一次,母亲拖地时不小心滑倒,膝盖肿出一块拳头大的血泡,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事后,年迈的母亲流着泪跟她说:“闺女,你知道你的心有多狠么!我天天给你做家务,腿摔的不能动了,整天看不见你的人,是我跟你医院的,你忙,不能陪我也就算了,可是你不能连句问候的话也没有啊,还不如詹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知道每天放学回来问问我腿的情况,让我吃药。”詹咏梅当时就愣住了,说:“我不是经常在说‘要注意身体,要及时看病,要按时吃药’么?难道都只是在监狱里说的?”也许,是她说的太多了,已经分不清家和监狱,就把母亲给忽略了……
詹咏梅的丈夫也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当时娶她就是看中了她的认真和细心,“这样的人,踏实。”然而,詹咏梅把自己的优点全用在了工作上,对家人,她却总是疏忽大意。他怪过,怨过,可是因为从事同样的工作,他更多的是理解和分担。
在女监的7年,她只有年的春节是在家过的。当时,詹咏梅的公公因小脑萎缩、肺衰竭而重度昏迷,一直忙于工作的她却医院照顾,直到春节前夕,詹咏梅接到哥哥的“弟妹,你今年春节能回家陪爸吃顿饺子吗?怕是陪爸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接到电话的詹咏梅怔住了,这才意识到调入女监以来,她一直忙于工作没有回去过过一次年,说到这里,詹咏梅哽咽了……
“面对一双双困惑迷离、渴望再生的眼睛,面对一张张内疚迷惘、渴求自由的脸孔,即使再累,再疲惫,也总想和她们聊聊”,詹咏梅说,“唤醒她们对生活、对明天、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许詹咏梅并不常读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但她胸中的气象早已自成锦绣文章。(王明侠刘林)
▼
- 上一篇文章: 扬州一男子4处血管堵塞,50米都走不了
- 下一篇文章: 小城大事宝应一男子4处血管堵塞,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