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共济失调这个杀手
共济失调,这个被称为中年神经第二号杀手的疾病,正如恶魔一般悄悄地向那些准备颐享天年的中年人袭来。据世界共济失调协会资料显示,全球现有超过万人患有共济失调,在我国也有超过30万的人患有共济失调,平均每百个60岁以上老人中就有一个多患有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年龄在中年以上发病率可达3%。可怕的还不止这些,共济失调目前只能靠资深医生根据临床典型症状来诊断,并且还不能完全治愈,往往只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消磨了精神、失去了欢笑。据北京福寿堂共济失调关爱中心王教授介绍,患共济失调五年以后的残废率达30%-35%,但此病不影响死亡率,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共济失调到了该被重视的时候。
病因 大脑缺少“传令兵”
共济失调又称共济失调(ataxia),是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调动作失调,不平稳与不协调的临床表现。因此这种病被命名为“共济失调症”。共济失调是由于大脑缺少一种被称为“多巴胺”(Dopamine)的物质。多巴胺就像是人类大脑的“传令兵”,将大脑的每项指令都传达给手足等部位的肌肉,令脑部有效控制及协调身体运动。而共济失调患者正是由于传令兵过少,因而导致其手足部位的走路不稳,头晕头疼,活动障碍等。
为什么病人的大脑中会缺少“多巴胺”呢?目前认为患上共济失调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包括有机化学物质、水源污染和农药工业污染等。共济失调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大部分患有帕金森病的人都是环境因素,是由于脑内部分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导致多巴胺减少,但具体病因还在研究之中。遗传的共济失调则是由于基因遗传
症状 走路困难,头晕头疼
北京福寿堂共济失调关爱中心王教授介绍,共济失调的最明显症状是走路困难,头晕头疼其它还包括动作缓慢、姿势障碍、脸部缺乏表情、说话口齿不清等。患者的走路情况多从一侧肢体开始,节律性障碍,静止休息时更明显,睡眠时消失。随着病情的发展,对侧肢体及下颌、口唇、舌部也会出现吞咽困难。身体僵硬,主要是指肢体与躯干的肌肉僵硬,面部表情呆板,就像带了一副面具,称为“面具脸”。还有动作缓慢,如穿衣服、系鞋带等动作变得越来越慢,字越写越小,行走时两步之间距离缩小,讲话声音低沉、语音单调,后期可能有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另外姿势障碍是指病人站立时头颈与躯干前倾,膝关节微曲,行走时,身体前倾,容易跌倒。其它可能还有皮肤油脂溢出、排便困难、情绪低落以及智能减退等症状。共济失调
CT检查不应有器质性改变,否则就是小脑萎缩等共济失调症。它和老年痴呆症也是有区别的,在智能上共济失调病人和常人无异,可能因为他们的面部表情僵硬导致无表情而使人产生呆滞的错觉。到了晚期,共济失调病人中有10%-20%会有坐轮椅,医学上称之共济失调症
治疗改善症状减缓病情
虽然世界各国都在花大力研究共济失调,但迄今为止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源,因而共济失调的治疗目前主要围绕改善症状、减缓病情在进行。
很多人都不知道共济失调是什么样的疾病,由于没能及时治疗,酿成了不少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共济失调,共济失调的症状是什么,共济失调的类型有哪些,也好为及早发现而做好准备。
共济失调类型:
一、小脑型
Marie型共济失调
成年人发病较多,常染色显性遗传造成,开始时下肢先出现小脑型共济失调而,不伴有感觉障碍,言语常顿挫或常突然大喊大叫,可有锥体束征及欣快,有智力衰退的症状。
橄榄小脑桥脑萎缩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中老年较多,除小脑型共济失调和发声障碍外有早期尿失禁,有的病人有智能减退和锥体外系症状如帕金森综合征等,不伴有无眼球震颤。
二、脊髓小脑型
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导致,幼儿期发病,小脑型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皮肤、颜面毛细血管扩张,多呈现舞蹈样手足徐动,随年龄增长而愈发显著。青春期过后开始呈现深感觉消失等脊髓后索症状,和病理反射阳性。病人免疫缺陷常常造成呼吸道感染,晚期有肺部广泛纤维化、肺功能缺陷等。
三、脊髓型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青少年期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初始时行走不便,渐出现后索损害的症状,Romberg征,睁眼可以改善。后续脊髓小脑束受到波及,两腿间距很宽,步态蹒跚,出现定向性震颤和小脑性构音障碍。身体肌张力减少,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下肢拖沓。部分病人可伴有弓形足、脊柱侧弯及其他畸形,有些病人有心脏异常的症状。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性连遗传。儿童时期就会发病,男性较为常见,主要为锥体束受损,多为下肢呈缓慢加重的痉挛性瘫、剪刀状步态。没有感觉障碍,上肢很少受累,可伴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或视网膜色素变性。
共济失调的症状因人而异,与发病原因也有很大关系,日常生活中,常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共济失调的症状早发现,能让后期治疗的难度大大降低。
1、小脑性共济失调
表现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姿势和步态改变
蚓部病变引起躯干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向后倾倒,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或倾倒。
随意运动协调障碍
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表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时震颤愈明显。眼球向病灶侧注视可见粗大的眼震。上肢和手共济失调最重,不能完成协调精细动作,表现协同不能,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字迹愈写愈大(大写症)。
言语障碍
由于发音器官唇、舌、喉等发音肌共济失调,使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顿挫或爆发式,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
眼运动障碍
眼球运动肌共济失调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尤其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出现双眼来回摆动,偶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等。
肌张力减低
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患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缩时,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止收缩,可能打击自己的胸前(回弹现象)。
2、大脑性共济失调
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病损可引起共济失调,症状轻,较少伴发眼震。
额叶性共济失调
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顶叶性共济失调
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尿便障碍。
颞叶性共济失调
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发现。
3、感觉性共济失调
为脊髓后索损害。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难以行走。检查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征阳性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病变使空间定向功能障碍,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站立不稳,行走时向病侧倾倒,不能沿直线行走,改变头位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正常,常伴严重眩晕、呕吐和眼震等。前庭功能检查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病变愈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愈明显。
共济失调发病的原因:
遗传因素:共济失调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患者是隐性遗传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中毒现象:比如药物物中毒、酒精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以引起共济失调。年龄老化:年龄老化是发生共济失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疾病就会趁虎而入。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维生素日族的缺乏,由于神经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使神经发生病变而引发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疾病的危害一般会有哪些?1.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步行时不能直线。2.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3.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4.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
药物治疗
早期共济失调患者经常采用一些美多芭西宁森福罗一类药物来治疗,这类药物只能短暂的控制住你的病情,长期服用还会有很大副作用,如果感觉这类药物效果不太明显的话,可以建议采用“三清舒肌汤”中药疗法试试,看看效果,一般患者服用一个疗程以后都会有一个好的效果,三到六个疗程控制住病情,共济失调还是可以控制缓解的
共济失调要早期诊断,及时进行药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症状,从而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家人应及医院的神经科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战胜共济失调的关键。
改善共济失调症状的体操
这是一套经济适用的物理治疗体操,长期坚持,非常有助于增加肌肉的弹性。其基本内容是:
◆起床:先将身体转向床沿,然后微弯膝盖,将双腿从床上移到地上,用手撑床,慢慢起身(起立或坐下的原则与此类似);
◆抬腿运动:坐直,面向前方,慢慢抬高腿部,尽可能地抬高,再慢慢放下,双腿交替进行;
◆行走:在走路时,两腿尽量保持距离,双臂自然摇摆,脚跟着地后再迈出另一步,想像着前方有几条平行线,每走一步都像是在跨越平行线似的,这对于保持身体平衡,保持行进速度,防止动作的僵硬都大有好处;
◆背部伸展运动:无论站立还是坐着时,都保持背部的直立,双手向前弯曲90度,手指向上,手与肘并拢,双手带肩往两侧伸展,再慢慢复位。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好- 上一篇文章: 小脑萎缩能治疗吗
- 下一篇文章: 能不能用我的脑子研究一下这个特殊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