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危害是你想不到的

时间:2018-12-16来源:疾病危害 作者:佚名 点击:

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

(1)小脑蚓部损害:常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儿童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成人以转移瘤多见。

(2)小脑半球损害:常见于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等。

(3)全小脑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1)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等。

(2)后根病变:常见于转移瘤。

(3)后索病变:常见于脊髓联合变性、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症等。

(4)丘脑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

(5)顶叶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肿瘤。

3.大脑性共济失调

常见于大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胼胝体部等部位的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性疾病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

常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引起共济失调常见的疾病有颞叶肿瘤、血管网织细胞瘤、溶血尿毒综合征、遗传性共济失调、小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Creutzfeldt-Jakob病、镇静安定类催眠药中毒、铅中毒、肉毒中毒等。

还有一些少见病,如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小脑橄榄萎缩、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及一些罕见病,如遗传性共济失调、白内障、侏儒症、智力缺陷综合征。

别诊断的检查方法为:观察病人的日常动作,如吃饭、穿衣或脱衣、解衣钮、拿东西、站立、行走等动作时肢体运动是否准确协调,若动作不精确、不协调,即应认为有共济失调。为了准确判断其程度,可进行下列体格检查:

1、体格检查

(1)指鼻试验:嘱病人先伸直上肢,然后以其食指指触自己的鼻尖。试验时,先睁眼、后闭眼做此动作,若某侧肢体动作缓慢笨拙,手指活动时发生摇摆或颤动,且不能准确地指触到鼻尖上,为阳性。

(2)轮替运动试验:嘱病人两手做快速翻转运动,若某侧肢体动作缓慢笨拙,为试验阳性。

(3)跟膝胫试验:病人仰卧,嘱其抬高一侧下肢,以足跟置于对侧下肢膝盖上,再沿胫骨前方向下滑动,若足跟不能准确地置于膝盖上,亦不能直线地沿胫骨向下滑动,为试验阳性。

(4)描图试验:检查时病人仰卧,嘱其以足在空间中描画三角形、圆形或正方形等图形,若不能完成此项运动者,为试验阳性。

(5)昂白试验:嘱病人立正,两足并拢,双手向前平伸,于其睁眼和闭眼时,注意观察其有无摇摆或倾倒趋势。若闭眼时有摇摆或倾倒现象者,为试验阳性,又称为闭目难立征。

2、辅助检查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应检查脑CT或MRI,以排除小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及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如定位病变位于周围神经应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如考虑在后根病变或后索病变应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病变部位的MRI,脑脊液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考虑在丘脑或顶叶时最好检查脑CT或MRI。

(3)大脑性共济失调

以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性疾病等多见,应检查脑CT或MRI、脑电图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

可检查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等。

共济失调是一种对人体有着极大危害的一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共济失调的危害的重视。共济失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导致患者逐渐失去自主能力。

什么是共济失调呢?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神经系统各个部位很多种病因导致会导致共济失调,这就是共济失调的最大危害所在。

共济失调危害有哪些?这一直也是大家所担心的问题。

  共济失调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病,以世代相传为遗传背景。共济失调主要以儿童或者是青春期少年发病,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易跌倒,动作不灵活继而发展到双上肢共济失调,取物不准、意向性震颤。患者深感觉受损时,会出现构音障碍、言语含糊不清,当病情发展到病变后期,患者可出现下肢肌张力的减退和肌肉的萎缩等,通常起病3-5年后不能行走,多于40到50岁时死于感染和心脏病。

  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剪刀步伐,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易摔倒,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甚至会出现卧床不能起。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医疗干预,共济失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和各种行为,也会给患者家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如果家里有一个人得了共济失调这种脑科疾病,那么整个家庭都会因此而痛苦,所以可以知道共济失调的危害性,它是一种并不常见的脑科疾病,危害非常大,所以我们得了共济失调就应该及时去治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共济失调的临床症状有什么表现。

共济失调的临床分型:

 1、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由于周围神经疾病、脊健后索病变、丘脑病变及顶叶病变所致。患者有深感觉障碍,如关节运动觉、震动觉减低或丧失.共济失调征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有明显障碍,闭目难立征阳性。步行时,足向前抛,足跟用力着地,常以目视地面,患者每向前迈出一步都出现摇晃,失去平衡,不能自行控制,肌张力与脱反射均减弱。由于病变不同,还有相应的体征。

  2、前庭性共济失调:

  躯干方面病变特点是当站立或步行时躯体向病侧倾斜,摇晃不稳,沿直线行走时更明显,常伴有眩晕和眼震,头位改变时对其有一定影响,四肢共济运动大多正常。视觉可以纠正,因而睁眼时症状减轻。病变越近内耳迷路,症状越重。前庭功能试验如内耳变温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常伴听力障碍。常见于内耳迷路、前庭神经和脑干病变。

  3、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病变者表现为躯干性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者表现为病变同侧肢体性共济失调。躯干性共济失调下肢障碍重,坐位、站立时摇摆不定,双脚分开距离较大,上下身动作不协调,方向不定,向前后、左右倾倒,犹如醉汉步态,语言呈吟诗样。

  肢体性共济失调又称运动性共济失调。坐位时不发生明显的摇晃,站立时双脚分开,步行时呈醉汉步态.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病侧出现指0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肌张力低下,IN反射减弱或消失,轮替动作失常,意向性震颤,书写障碍,反击征,爆发式语言.吞咽障碍等.病变影响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时可有眼震。闭目难立征,睁眼、闭眼皆不稳。

  4、大脑性共济失调:

  主要发生于额叶、濒叶、顶叶、枕叶、拼服体等部位病变时。额叶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如同小脑性共济失调,但比较轻,在站立或步行时出现,少见闭目难立征、辨距不良、运动迟缓、眼球震颤等症,强直性反射明显,常伴有触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以及病理反射、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

  (1)额叶性共济失调:

  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2)顶叶性共济失调:

  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尿便障碍。

  (3)颞叶性共济失调:

  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发现。

共济失调的主要症状:

  1、姿势和步态改变:蚓部病变引起躯干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向后倾倒,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或倾倒。

  2、言语障碍:由于发音器官唇、舌、喉等发音肌共济失调,使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顿挫或爆发式,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

  3、肌张力减低: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患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缩时,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止收缩,可能打击自己的胸前。

  4、眼运动障碍:眼球运动肌共济失调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尤其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出现双眼来回摆动,偶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等。

共济失调可能起因:

 1、遗传因素:共济失调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患者是隐性遗传,尤以小儿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为多见。

  2、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

(1)、常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儿童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成人以转移瘤多见。

  (2)、小脑半球损害常见于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等。

  (3)、全小脑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4)、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等。

  (5)、后根病变常见于转移瘤。

  (6)、后索病变常见于脊髓癣联合变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危害常导致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症等症状的出现。

  (7)、丘脑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

  (8)、顶叶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力瘤。

  3、中毒现象:比如药物物中毒、酒精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以引起共济失调。

  4、年龄老化:年龄老化是发生共济失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疾病就会趁虎而入。

  5、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维生素日族的缺乏,由于神经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使神经发生病变而引发共济失调。

 1、常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儿童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成人以转移瘤多见。

  2、小脑半球损害常见于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等。

  3、全小脑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二)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1、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等。

  2、后根病变常见于转移瘤。

  3、后索病变常见于脊髓癣联合变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危害常导致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症等症状的出现。

  4、丘脑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

  5、顶叶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力瘤。

共济失调的治疗与康复训练:

1.仰卧位练习:患者躺在表面光滑的床上或垫子上,足跟着床面,头部枕起,看到小腿与足。

  (1)双下肢单独沿床面滑动作各式屈曲运动;

  (2)双下肢交替沿床面作各式屈曲运动;

  (3)双下肢单独悬浮作各式屈曲运动;

  (4)双下肢交替悬浮作各式屈曲运动;

  (5)联合各种下肢运动,并使患者足跟随治疗师手指运动。

2.坐位练习:

(1)练习维持正确坐位姿势2min;

  (2)正确坐位各项平衡训练;

  (3)用粉笔在地上划两个“十”字标记,轮流使足顺所划的“十”字向前、后、左、右滑动;

  (4)按治疗师的节奏,练习从不同高度椅子上起身和坐下。

3.站立练习:

  (1)侧走:身体重量要在双足中轮流转移;

  (2)在35cm宽的平行线之间向前走;

  (3)向前走,进行1/4步、1/2步、3/4步及一整步练习;

  (4)转弯,向左右转弯行走。

4.上肢训练:

指鼻训练,木插板训练,先单手,后双手作持物训练。

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1)先从卧位训练开始,直至动作熟练稳定后,再进行坐位训练。

  (2)从容易的动作开始到复杂的动作。

  (3)从一侧的肢体运动移行到两侧肢体同时作相同的运动,再移行到两侧肢体作不同的运动。

  (4)从广泛围的移行到狭窄范围内的运动。

  (5)从速度快的运动移行到缓慢有节律的运动。

  (6)先睁眼做动作,最后移行到闭眼做动作。

  (7)从残疾轻的一侧开始练习,如两侧残疾无差别,应先西欧哪个右侧开始。

  (8)一个动作要练习做三四次。

  (9)一个动作完成后要休息运动所用的时间。

  依据被训练的部位不同,给适量的沙袋绑缚,负荷训练应用于每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又因应用不同的沙袋负荷而分为数个亚阶段,即:初始完成该动作的重负荷训练→运动熟练、准确后的轻负荷运动→脱离负荷后动作顺利完成。同时,负荷训练也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由于患手的意向性运动控制困难,难以完成进食、洗漱等最基本的日常活动,若给予患手上肢肘部缚几百克的沙袋(其重量因人而异),手的意向性动作立即明显改善;再如由坐位站起,双下肢的踝关节处缚2kg左右的沙袋,增加了下肢的躯干的稳定性,即可较容易的完成该动作;训练步行十,也可在患侧下肢绑缚1kg左右的沙袋,使步态的稳定性明显改善;对于双手功能较好,而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的病人,可借助前推载人的轮椅练习步行,以增加对躯干和下肢的控制能力。、

患者李某,性别:女年龄:26岁

治疗时间:年5月13日

主诉:年感冒后突然出现双下肢痿软无力,走路步履不稳,视物重影,不能拿重物,浑身无力。医院做MRI及指鼻试验,指鼻试验快慢不一,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确诊为共济失调。

个人史:身高:cm体重:50kg

饮食情况:普食

二便情况:大小便正常

入院诊察:神清,发育欠佳,食欲不佳、二便尚可。步履不稳,动作迟缓,视物重叠。舌淡,苔少。

诊断:中医:痿症

西医:共济失调

辩证:肝肾两虚,朔风侵骨

治则:滋养肝肾,祛寒活络

方剂:三清舒肌汤加减疗程:服药1月后,双下肢痿软无力,步履不稳明显减轻,舌脉同前。

服药3月后,双下肢活动尚可,步履不稳,动作迟缓,视物重叠,基本消失。不能拿重物,浑身无力症状消失。继续服药2月症状基本痊愈。继以三清舒肌汤加减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随访至今无复发。

解析:此案例中医之痿症。关于痿症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采用清热润燥,滋阴清热化湿,活血祛淤等。气血津液所伤而致,其中肝肾之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气血津液不足是形成痿症的主要因素。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患者肝肾气血两虚,筋骨失其荣养,为本证内因。隆冬外出,寒邪侵骨,为本证外因。肝肾阴虚,寒凝筋骨,影响所及,脾阳亦衰,疏泄无权,腹满痞胀。前方滋养肝肾,祛寒活络,出获疗效,使正升邪降,得意康复。

三清舒肌汤本着“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气;参以《丹溪心法》“痿之不足乃阴血不足也”,根据共济失调病机与致病因素,严谨辨证与精当用药,效如桴鼓,是痿证中医治愈首选方案。









































北京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jbwh/902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