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症的中医治疗策略浅析益脑平衡疗法

时间:2020-10-30来源:疾病危害 作者:佚名 点击:

语音播放点击此处↓

小脑萎缩症作为神经系统遗传病的一种,多以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益脑平衡疗法辨病辨证分析,结合按摩锻炼治疗小脑萎缩症,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目前西医尚无有效药物或治疗方法,仅对症治疗,中医由于其特有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对本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益脑平衡疗法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以中药结合按摩锻炼治疗SCA,对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较满意。

中医学对SCA尚无统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于“痿病”、“骨繇”、“风雅”和“喑雅”等范畴。张子和《儒门事亲》中指出:“夫四末之疾……弱而不用者,为痿”。《灵枢?根结篇》云:“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载:“风瘁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瘁也。”《圣济总录》曰:“喑瘁之状,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

益脑平衡疗法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认为本病病位虽在脑,但关乎五脏,以肺、脾、胃、肝及肾较为密切,其中尤以肝肾为重。且肾与脑密切相关,医学家唐容川认为:“盖肾主骨,肾系贯脊,通于脊髓,肾精足,则入脊化髓上循入脑而为脑髓,是髓者精气之所会也。髓足则精气能供五脏六腑驱使,故知觉运动,无不爽健”。肾精是脑髓充养的物质基础,因肾藏精生髓,精亏则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故肾精充盈与脑髓充盛密切相关。

此外,“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元虚衰,作强无权,伎巧不出,故动作笨拙。肝为罢极之本,藏血主筋,《医门法律?脏腑赋》云:“人身运动,由乎筋力所为,肝养筋,故曰罢极之本。”

若肝之津血亏虚,无以濡养筋脉,则可引起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四肢肌肉而至筋骨失养,痿废不用。且脾运化的津液与水谷精微,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上输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媵,内至五脏六腑以濡润之。

由此可知,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至五脏内伤,精血受损,脑窍失充,筋脉失养所致。病性以虚证居多,也可与多种病理产物兼夹为患。

  益脑平衡疗法认为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机变化多端,临证中应结合舌象综合分析。

  中药常用益脑平衡疗法加减。用于治疗“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的喑瘁证。清?徐大椿《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有云:“熟地补肾脏真阴,茯苓化心脾元气,巴戟温肾脏之寒,肉苁蓉润肾脏之燥,附子补火回阳,官桂温经散寒,菖蒲开窍发音声,石斛制药除痿废,萸肉、五味涩精固气,麦冬、远志通肾交心,薄荷清利咽舌,姜、枣调和营卫。可知水火交济而关扃自透,营卫分布,痿厥无不自痊矣。”

  若肝风甚,肢体颤动,眩晕较著,可加天麻、全蝎和石决明,息风止颤;若痰湿盛,肢体重浊无力,或兼胸膈满闷,可加佩兰、砂仁和郁金,行气化痰除湿;若脾虚者,神疲懒言,大便澹泄,可予山药和白术,补益脾胃;若瘀血阻络,肌肤甲错,舌暗有斑,可予地龙、鸡血藤、桃仁及红花以活血通络。本病病程较长,用药切勿急躁,不求速功,缓缓图之,则诸证可渐愈。

SCA是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西药对此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无论是在疾病治疗,或是在康复训练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临床过程中发现上述治疗策略对SCA患者的共济失调步态、眩晕及眼震的症状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以较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可应用于多种以眩晕和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小脑疾患,如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小脑血管性疾患,多发性硬化以及多系统萎缩,等多种神经变性疾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jbwh/1054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