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你身体八个取暖开关,零下20度也
最近全国寒潮疯狂来袭,很多人都被骤降的气温“冻”懵逼了!都说北方过冬靠一屋暖气,南方过冬靠一身正气……但是无论你靠啥,出了门全都靠不住!尽管里三层外三层但还是感觉自己在裸奔!生活,工作,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寒冷的冬季,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减弱。据我国有关资料分析,冬季70%以上的死亡高峰都出现在冷锋影响后的三天内。死亡的主要疾病是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
寒冷对健康的影响1
寒冷可加重风湿病
关节炎病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下降比健康人慢,在暖和环境中,皮肤温度上升也比较慢,这是由于关节炎病人四面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时间延长,而且收缩、舒明星不充分所致。因此,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关节炎病人的疼痛会加重。
2
冬季流感盛行
在冷空气中呼吸时,鼻腔内的血管也有可能收缩,避免损失热量。这有可能阻碍白细胞(对抗病菌的斗士)到达鼻粘膜,使之无法杀死我们吸入的病毒,让病菌得以在不知不觉间绕过人体的防御系统从而易患流感。
3
严寒会促使血压升高
血管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寒冷时血管收缩,便会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是引起脑溢血、脑梗死的重要病因。严冬防止血压、血糖经常忽高忽低,要养成“勤监测”的习惯。
冬季严寒对身体会造成各种危害,所以要及时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防御。
打开身体八个取暖开关防寒第一招第一个“暖气开关”—耳朵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秋冬交替的季节里,气血运行不畅或者肾阳虚的朋友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按摩耳朵,不但能预防耳朵冻疮,还能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第二个“暖气开关”—大椎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领一身之阳气,而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也就是说,全身的阳气都在大椎穴处交汇。按摩这个穴位就是打开全身“暖气的总开关”,能达到调节全身阳气的目的。
大椎穴在人体背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也就是在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那个突起下方的凹陷中。
第三个“暖气开关”—肩井
藏在我们肩部的这个“暖器开关”就是一个叫做肩井穴的穴位。按摩肩井穴不但能够让我们的肩部暖和,还能直接治疗或辅助治疗肩膀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坐姿,按摩者立于被按摩者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自然搭在被按摩着双肩井部位,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作有节律的拿捏动作。如果再用空心拳帮老人捶捶后背,效果会更好。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肩井穴位的按摩力度不要过重、过久,尤其有血压高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久按重按。
第四个“暖气开关”—神阙
神阙穴的位置很好找,即肚脐,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腹部的保暖要穴。经常对神阙进行按摩,可使人体精神饱满、腹部温暖、面色红润、益寿延年。
按摩这个穴位还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有独特疗效。读者朋友们可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放于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慢慢揉转,以肚脐周围感到温热为度。
第五个“暖气开关”—阳池
我们的手上也有一个“取暖开关”,它就是阳池穴!这个穴位顾名思义就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它在我们手掌的腕关节背面,由第4掌骨向上到腕关节横纹处有一凹陷处。简单地说腕背横纹中点区域就是阳池穴了。
刺激阳池穴,要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还用不着别人帮忙。
第六个“暖气开关”—劳宫
有的朋友觉得手部冰冷好像只按揉阳池穴力度不够,别着急!我们的手上还有一个取暖的“开关”,就在我们的掌心里!它叫“劳宫”。大家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这个穴。
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之“荥穴”,五行属火,按摩这个穴位可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注意要逆时针按揉,否则就变成清火了。
左右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2-3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可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手掌,右掌按摩左劳宫,左掌按摩右劳宫各36次,可使宁神养心,促进睡眠。
第七个“暖气开关”—足三里
《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秋冬季节养护阳气,常按揉足三里穴可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
该穴位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常用的方法是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
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第八个“暖气开关”—涌泉
我们的脚上也有一个“取暖开关”,它就是很多读者朋友都知道的涌泉穴!此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是人体十二经脉肾经的首穴。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尤其适合怕冷、肾虚、没力气、精神不振的老年女性。推搓涌泉穴其实就是“搓脚心”,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如果每天坚持推搓涌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
八个部位保暖不受冻。防寒第二招头暖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人体经脉多汇聚于头部。冬季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受风而引发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每天清晨应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顺。
鼻暖
“鼻为肺之窍”,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就要守好这道“门”。可以用热水袋、暖宝宝等给腹部保暖。同时,强调定时进餐,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避免吃辛辣、过咸、过冷或过热的食物;香料、浓茶、咖啡等也要少碰。
耳暖
耳朵体积虽小,但接触空气的面积大,热量容易散发,且“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因此冬季外出一定要给它们“穿上”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
颈暖
颈部上承头颅,下接躯干,称得上人体的要塞。颈部受凉,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速度降低,甚至诱发眩晕、大脑供血不足等不适。因此,冬天出门一定要备条温暖的围巾,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颈椎病等的人。
腰暖
“腰为肾之府”,腰部受到寒冷刺激,人的“先天之本”也会受到牵连。平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即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背暖
中医认为,背为肾脉所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着凉受风寒也常从背部开始。保持背部温暖,可防感冒、固肾强腰,预防旧病复发。除了加件背心、马夹,每天可在中午光照强烈时出门散步,接触阳光,帮助肾的阳气升发。
膝暖
膝关节脂肪含量少,易受寒冷刺激。天气渐凉,多用热水泡脚或用热水敷膝关节。医生建议最好不要用护膝给膝部保暖,因为护膝弹性很大,用在膝部阻碍了周围血液循环的疏通。
脚暖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持鞋袜的温暖、干燥;每坐2~3个小时之后,可以起身走动10分钟,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另外,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后,用手掌按摩脚心10分钟左右,也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食物疗法防寒第三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专家称,有些食物比其它食物更能刺激产热。比如高蛋白质食物,它们比含淀粉或含脂肪的食物更能增强摄食产热作用,因此更为保暖。富含蛋白质的菜肴如鱼肉、家禽和瘦肉。
富含碘的食物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素能够促进身体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转化成能量,从而产生热能,抵御寒冷。因此,可适当多吃点海带、紫菜、海蜇、贝壳类等含碘丰富的食物。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维生素A能增强人体耐寒能力;B族维生素有利于正常代谢;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维生素E可以使血液循环顺畅,调整体内激素平衡。
因此,饮食中可增加动物肝脏、胡萝卜、南瓜、粗杂粮、深绿色蔬菜、水果、坚果以及海鱼、豆制品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富含矿物质的食物
镁、锌、铁等矿物质是人体产热不可或缺的。而根茎类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如胡萝卜、山芋、青菜、藕、土豆等。此外,牛肉、鱼、蛋、黑木耳、大枣等,也能提高对寒冷的抵抗力。
露露说《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冬天除了对身体各部分保暖,注意多吃些抗寒食物外,避寒也要注意早睡晚起,户外运动的时间也要相应推迟,最好安排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此时能有充足的阳光照耀,以驱散寒气,做到这些,相信你整个冬天都不会冷了。
回复下列任意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应文章癌症
睡眠
清毒
亚健康
护士茶
:加拿大护士茶是北美盛行的有机草本补充制剂,在细胞层面清理毒素,排除重金属,恢复免疫力,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畅销全球20余个国家。扫描即可获得
- 上一篇文章: 身体自带quot两粒降压药quot
- 下一篇文章: 调节保健按摩于一体的保健仪器天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