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第十三章第八节nbsp着色
概述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Pigmentosum,XP)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系统遗传病,其特征为“DNA切除修复系统”的功能缺损或降低,不能有效清除紫外线所致的嘧啶二聚体。临床表现为曝光部分出现皮炎,色素异常改变,皮肤过早老化以及继发皮肤肿瘤,患者常伴有眼部和神经系统的症状。目前该病主要分为八种亚型----互补A-G亚型及1个变异型。变异型最轻,皮肤肿瘤发生较晚(40岁左右发生),很少有神经系统异常,C组、E组较轻,其他组较重。
该病可见于各种族人群,以日本人和中东人患病率最高。我国发病率为1/25万。
遗传病理学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父母大多有亲缘关系,男女发病率相等。年,Cleaver等证实着色性干皮病患者“DNA切除修复系统”功能缺陷,紫外线照射皮肤细胞后,相邻嘧啶碱基之间形成嘧啶二聚体光产物,干扰DNA单链模板作用。由于着色性干皮病患者该系统功能缺损或降低,不能有效切除受损的嘧啶,曝光处角质形成细胞易发生病变或死亡,或进而发展为癌细胞。目前将着色性干皮病分为8种亚型---互补A-G型和1个变异型,经DNA分析基因缺陷部位为:A型为染色体9q22.3,B型为2q21,C型为3p25,D型为19q13.2-q13.3,E型为11p12-p11,F型为16p13.3-p13.13,G型为13q33,变异型V为DNA连接缺乏,其基因定位于6p21.6-6p12(见文末列表)。
着色性干皮病多种互补型的存在表面切除的起始步骤涉及多种蛋白质之间的协同作用,这些蛋白质结合与受损部位,由“DNA切除修复系统”进行修复。
A型着色性干皮病及大多数D型着色性干皮病基因组修复缺陷包括活性转录区。当脑和神经元组织发生氧化性损伤时不能修复,致神经元逐渐耗竭;B型及少数D型着色性干皮病则另具有控制转录及修复双重功能的蛋白质区域突变,因而患者表现为骨、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发育畸形。
临床表现
1.皮肤改变幼年发病,暴露部位出现雀斑和皮肤干燥,日晒后色泽加深,伴有色萎缩性疹、毛细血管扩张及疣状角化,皮肤易突变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恶性色素瘤等,少见有血管肉瘤及纤维肉瘤。患者常在10多岁钱死亡,1/3患者在20岁前因肿瘤转移或感染死亡。
2.眼部症状畏光流泪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结膜炎、角膜炎、睑球粘连、睑内翻或外翻,翼状胬肉等。
3.神经系统症状可累及20%左右患者,多见于A型及D型。表现为智力低下,小脑共济失调,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其他内脏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10-20倍,包括白血病、肺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皮肤组织病理早期为角化过度,棘层减少,部分皮突萎缩,基层色素不规则聚集。真皮成层单核淋巴细胞浸润,日久则呈日光性角化改变,表现为皮肤细胞排列紊乱,不典型向下增殖。胶原纤维嗜碱性改变。发展至肿瘤可呈各型肿癌的相应病理改变。
治疗
避免日光照射和防治皮肤肿瘤的发生.定期检查皮肤,及早发现皮肤肿瘤,采用激光和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风险评估与预防
按孟德尔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进行相应的理论发病风险进行评估。禁止近亲结婚是降低着色性干皮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其他方法包括检出着色性干皮病杂合子,进行分子诊断和产前诊断。
本章节参考书籍为陆国辉的《临床遗传咨询》
各蛋白功能如下:
XPA蛋白与RPA(复制蛋白A)结合参与损失DNA的识别
XPB蛋白具3’-5’解链酶活性,参与损伤DNA的解链
XPC蛋白在损伤识别的第一步起关键作用
XPD蛋白具5’-3’解链酶活性,参与损伤DNA的解链
XPE编码蛋白为p48,是损伤DNA结合蛋白(UV-DDB)的一个亚单位,参与损伤DNA的识别
XPF蛋白具5’核酸内切酶活性,参与损伤DNA的剪切
XPG蛋白具有3’核酸内切酶活性,参与损伤DNA的剪切
XPV编码的蛋白为DNA聚合酶η,可以绕过损伤DNA合成完整的子链DNA
作者介绍
我是一名遗传学专业的普通学生
赞赏
人赞赏
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少儿白癜风- 上一篇文章: 医疗动态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脑梗
- 下一篇文章: 通和合法吗通和商城如何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