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异常发现的脑胶质瘤

时间:2017-1-4来源:治疗医院 作者:佚名 点击:

  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由于肿瘤逐渐增大,形成颅内占位病变,并常伴有周围脑水肿,当超过代偿限度时,即产生颅内压增高。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或压迫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发生障碍时,更加重颅内压增高。如肿瘤内发生出血、坏死及囊肿形成,可加快其进程。

  

  当颅内压增高达到临界点时,颅内容积继续有小量增加,颅内压将迅速增高。如进行颅内压监测,压力达到6.67~13.3kPa汞柱时,则出现高原波,高原波反复出现,持续时间长,即为临床征象。当颅内压等于动脉压时,脑血管麻痹,脑血流停止,血压下降,病人不久将死亡。

  肿瘤增大,局部颅内压力最高,颅内各分腔间产生压力梯度,造成脑移位,逐渐加重则形成脑疝。幕上大脑半球肿瘤可产生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移过中线,可造成楔形坏死。胼周动脉亦可受压移位,严重的可发生供应区脑梗塞。更重要的是小脑幕切迹疝,即颞叶内侧沟回通过小脑幕切迹向后颅窝移位疝出。同侧动眼神经受压麻痹,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中脑的大脑脚受压产生对侧偏瘫。有时对侧大脑脚压迫于小脑幕边缘或者骨尖,产生同侧偏瘫。脉络膜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亦可受压引起缺血性坏死。最后压迫脑干可产生向下轴性移位,导致中脑及桥脑上部梗死出血。

  病人昏迷,血压上升,脉缓、呼吸深而不规则,并可出现去大脑强直。最后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心搏停止而死亡。幕下后颅窝肿瘤可产生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疝出枕大孔。严重时延髓腹侧压迫于枕大孔前缘。幕上肿瘤亦可伴发枕大孔疝。致延髓缺血,病人昏迷,血压上升,脉缓而有力,呼吸深而不规划。随后呼吸停止,血压下降,脉速而弱,终致死亡。

  

  神经胶质瘤流行病学

  神经胶质瘤在颅内各种肿瘤中最为多见。在神经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常见,其次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占第三位。医院医院的统计,在例神经胶质瘤中,分别占39.1%、25.8%和18.2%。性别以男性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大多见于20~50岁间,以30~40岁为最高峰,另外在10岁左右儿童亦较多见,为另一个小高峰。

  各类型神经胶质瘤各有其好发年龄,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儿童。各类型神经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亦不同,如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成人大脑半球,在儿童则多发生在小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室管膜瘤多见于第四脑室;少枝胶质细胞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小脑蚓部。

下面是个真实的病例:

 患者女,27岁。头痛,频发抽搐,轻度精神症状(言语涣散)。

  头颅MRI:右颞叶占位,长T1、T2信号,T2相显示病灶内网格状结构,无增强,有轻度占位效应。

  

  

  

  

  

  

  头颅MRS:右颞病灶Ch、Cr成分明显增高。

  

  初步诊断:左脑胶质瘤。

  手术情况:瘤体质韧,鱼肉状,有模糊边界;在右拉静脉前、颞中回以下进入皮层显露病灶,予分块切除病灶至颞极和海马回,做到彻底切除瘤体。

  术后情况:恢复良好。

  复查影像:CT显示瘤体全切。

  

  病理报告:石蜡切片初报:胶质增生;免疫组化切片:星形细胞瘤(WHO2级)。

  术后辅助治疗:拟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贺晓生教授分析(第四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贺晓生教授):根据WHO标准,胶质瘤恶性程度分为1-4级,为脑内原发恶性肿瘤。级别越高,恶性度越高,越容易复发。本例缺乏胶质瘤一般的影像学特征(增强效应、占位效应)。术后病理石蜡切片未发现典型胶质瘤病理特征,经免疫组化染色予以证实。手术为首选方法,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以减缓复发速度和程度。本例病灶较大,术前已有癫痫,手术目的应尽可能全部切除瘤体,前至中颅窝底前极,内侧达颞叶海马回,同时应保护好后方的拉贝静脉。本例术后效果良好,癫痫消退,未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术后行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口服替莫唑胺),旨在抑制或减缓瘤体的可能复发。









































白殿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zlyy/485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