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父脑梗去世后,被欺负了一辈子的姨妈
时间:2023/12/5来源:治疗医院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参加完姨父的周年祭,到家已累得说不出话。拖着一身疲惫冲凉,我脑海里却不断地闪现姨妈那苍白木然的神情,这个任劳任怨了一辈子的妇人,如今眼里已彻底没了光。姨父是去年7月突发脑梗离世的,“当天晚饭还吃了一大碗,在院子里乘凉聊天到很晚才回去睡,没想到……”葬礼上姨妈泣不成声。37载朝夕相伴,姨父在那个盛夏夜晚,一声不吭地抛下姨妈,走了。洗漱完毕刚躺下,我就接到妈妈的来电。“我刚和你姨妈打完电话,一年了,她还是接受不了。”听妈妈这么说,我多少有些诧异:自儿时起,我一直觉得姨妈和姨父并不是那么般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姨父喜欢高声在家“下命令”,而瘦小腼腆的姨妈总是默默顺从。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他们之间好像并没有所谓的“爱情”存在。“姨妈她还好吧?”我试探着问道。“在电话里号啕大哭。”妈妈说,“自从你姨父走后,她像变了个人。”来源:全景视觉80年代的大龄女,选择了退婚姨妈的桃花运,似乎一直不怎么好。出生于50年代后期的姨妈,生活在西北的一个不算富裕的农村,她在家里排行老二。她身上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烙印:朴实、内敛。农家活儿多且辛苦,但外婆说姨妈从没抱怨过,“她总是安安静静地跟在你舅舅后边,拔草、放羊、喂猪,啥脏活累活她都干过”。性格内向但行动麻利的姨妈,从小就在村里有着极好的口碑。父辈那个年代的人普遍早婚,姨妈刚步入少女时期,村里就有不少人前来帮亲朋说媒,夸奖的话无非都是“勤快、踏实”。你瞧,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劳动力才是“硬通货”。说媒的人多了,外公外婆就打算“择优录取”。老两口在农村待了一辈子,他们知道农活的苦。也正因如此,一个“大学生”从众多提亲者中脱颖而出。外公外婆希望这个有前途的年轻人,能带给姨妈不一样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多少算是“稀有物种”了,外婆全家都为姨妈能结上这段良缘而开心。据妈妈回忆,“大学生”本是邻村小伙,比姨妈小2岁,早年因父亲做生意举家搬去邻省,只有过年才回来走走亲戚。那时正值适婚年龄的二人,在媒人的说合下,这门亲事也就算定了下来。七八十年代,农家男女很少有“恋爱”一说,都是家里定了亲然后结婚、生子,接着重复父辈安稳且无趣的一辈子。彼时的姨妈,或许也规划着相似的人生轨迹。从“择优”到订婚只花了3个月,但在后来的4年里,“大学生”和姨妈却一直是“异地恋”,一年一次的见面机会很难让两个人熟络起来。何况一个是傲气的“大学生”,一个是务农的“内向女”,两人间的鸿沟恐怕用上整个黄土高原也填不满。终于,26岁那年,姨妈在家人的支持下,向“大学生”提了退婚。20世纪80年代的西北农村,大龄女性的这种做法是惊世骇俗的。和同龄人早已成家生子相比,当初的“香饽饽”竟沦为“剩女”,村里人的闲话不用听也大概猜得到是什么。姨妈就这么辛苦地熬着、忍着。直到次年暮春赶集时,外婆和闺中时的密友重逢,经密友牵线搭桥,姨妈那段“往西走”的缘分悄悄发了芽。来源:全景视觉你的缘分来得晚,在西边退婚后,姨妈在村里过了很艰难的一年。她既要忍受村里人背后的闲言碎语,还得暗暗忧虑自己的命运前途。毕竟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26岁还未出嫁极为罕见。原本内向腼腆的姨妈更加沉默了,每天除了干农活外,她就坐在东边一间小小的厦子(西北方言,指一种高度不高、面积不大的小房子)里绣花、纳鞋垫,很少和人交流。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次年开春时节,姨妈竟破天荒地“社交”了一次。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上一篇文章: 家门口看病真方便商丘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