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医生基本功利用三维CT定位横窦

时间:2017-11-1来源:饮食调养 作者:佚名 点击:

译者:张晟,医院,神经外科。原作者兼审校:夏雷,温州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副主任医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5篇。

摘要

在后外侧开颅时,神经外科医生通常依靠颅骨表面标志和他们的经验来估计横窦-乙状窦的交角,然后钻孔。由于不同头颅的个体差异,这种方法并不是每次都准确。作者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该方法通过3D-CT来定位钻孔的位置,后者能在后外侧开颅时恰好暴露横窦-乙状窦交角。18个患者进行了后外侧开颅。先用3D-CT显示颅底的内表面,在横窦-乙状窦沟上做一模拟骨孔。然后,显示颅底的外表面,将模拟骨孔的中心做一标记,并通过二腹肌点和星点的连线,建立坐标系。于是在该坐标系内,可以测量出模拟骨孔中心的坐标。在实际手术时,根据之前的测量的坐标位置钻孔。在每个患者中,横窦-乙状窦交角均被暴露。静脉窦也未损伤。术后颅底CT显示模拟骨孔和实际骨孔的位置吻合良好,仅在颅骨切线上有骨质缺损。该方法有助于钻孔以暴露横窦-乙状窦交角,并且避免静脉窦的损伤,减少骨质缺损。

关键词:后外侧开颅;3D-CT;横窦-乙状窦交角;钻孔

引言

在后外侧开颅时,第一枚钻孔如果能暴露横窦-乙状窦交角是最理想的,可以在手术早期判断静脉窦的位置和开颅的方向。通常,第一枚钻孔依赖颅骨表面标志和神经外科医生的经验。已有的标志包括,星点、上项线、乳突后缘等。但是,表面标志和内部解剖之间的位置关系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这样将它们作为标志就有可能造成静脉窦损伤、开颅范围过大、骨缺损过多。有了CT和MRI等现代技术,可能术前提供个体患者的形态测量数据。这些特定的数据对个体化开颅是有帮助的。本研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通过术前3D-CT,定位第一枚钻孔的位置,后者能恰好暴露横窦-乙状窦交角的边缘。

方法

病例资料

从年5月至年10月,共入选18例患者在神经外科行后外侧开颅。其中前庭神经鞘瘤9例,表皮样囊肿4例,脑膜瘤2例,颈静脉孔神经鞘瘤1例,胶质瘤1例,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为16-76岁(平均43.2年)。通过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科检查,对所有患者随访12-17个月。(表1)

3D-CT操作过程

通过容积重建方法对2mm厚薄层CT影像重建(Philips,brilliance,6-sliceCTmachine)。重建后,颅底的三维结构就可以在3D视窗显示,并用影像编辑器操作。用基本的剪切工具对感兴趣解剖结构进行编辑,仅留下同侧颅底结构,去掉颅骨凸面及对侧颅底。下一步,在乙状窦及横窦沟交角的边缘做一模拟的钻孔。

首先,调整颅底外表面的方向使之和术中神经外科医生的视角一致(图1A),该步骤的目的是保证钻孔与颅骨表面垂直。然后,将3DCT影像翻转°,显示颅底内侧面和横窦-乙状窦沟(图1B),在一步骤中,需要仔细辨认窦沟,特别是当窦沟不明显时,并且要避免将枕乳缝当做窦沟的内侧缘。然后,用环切工具,在横窦-乙状窦沟交角的边缘做一模拟钻孔(图1C)。接着,将3D-CT影像再翻转°,这样在颅骨的外表面就能看到模拟钻孔的位置,同时把钻孔的中心做标记(图1D)。下一步进行的是基于颅骨的表面标志做一个坐标系。把星点作为O点,将二腹肌点(二腹肌沟的顶点)和星点做一连线,作为X轴。通过O点,做一垂直X轴的垂线,作为Y轴。于是,建立了一个坐标系(图2),并且可以测量出钻孔中心点的坐标(图3)。

Fig.13D







































治白癜风拉萨哪家医院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ystl/764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