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猫脖子点穴没那么简单
人类上街想带小婴儿,直接抱走就可以;猫咪想带着小毛球“转移阵地”,该怎么操作?背着?抱着?用嘴叼?你知道吗,小动物其实有专门的“让你叼”区域——就在脖子后面~
整理自果壳问答(ID:Askguokr)。提示:本文有一定难度,不认真看很可能看不懂哦~
先来看个动图↓
来源见水印
猫咪脖子后面被活页夹夹住,仿佛瞬间被“点穴”了一样,而拿掉活页夹的瞬间,猫咪又瞬间“解冻”了,这是咋回事儿?
连“大猫”被叼起都安静了……来源:travel.aol.co.uk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clipnosis”,由“clip(夹子)”和“hypnosis(催眠)”两个词合成而来。为啥是脖子后面?一部分人的看法是,猫脖子后面的肉是死肉,咬了掐了都不疼,所以老猫都是叼小猫这个位置。但是,“死肉不疼”这个观点并不能解释为什么猫脖子被夹住时候就僵住了。另一些人猜测猫脖子后面是“神经通道”,一捏就阻断了,所以猫咪会像被点穴一样。然而,这些猜测都不对。
“点穴”神器——活页夹来源见水印
这么有趣、奇特又广为人知的“神话”当然逃不过科学家的眼睛,俄亥俄州立大学临床兽医学的教授托尼·巴芬顿对此进行了研究(除了好奇以外,也是为了探索使用这个方法稳定猫咪进行医疗诊断的可行性)。实验邀请了31只1到5岁不等、不同性别的猫咪参与。图中这种2英寸的活页夹就是“点穴”的神器。被夹住后脖的猫咪会停止活动,拱起背脊,收起尾巴到两腿中间。
就像这样↑来源见水印
经过对猫咪各项生理指标的测试,巴芬顿和同事们发现,猫咪这种行为并不是由害怕或者疼痛引起的。猫咪的瞳孔并没有放大,心跳速度也没有加快,呼吸速度也正常——受到惊吓的动物一般会产生的生理反应,被夹猫咪都没有出现。巴芬顿小组得出的结论是:猫咪出现这种行为与“方便猫麻麻移动小猫有关”。
……
不好意思放错了,是这张:
嘤,不能动了……来源见水印
显然,这个简单的解释不能令广大科学爱好者满意。
其实巴芬顿文章中使用了一个更为贴切的词来描述猫咪这种行为:“捏掐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Pinch-inducedbehavioralinhibition)。这个词组只是单纯描述现象,并不暗示任何现象背后的原因。巴芬顿小组认为这与“母猫运输小猫”有关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幼年动物在被妈妈叼起后呈现“被点穴”状态的现象在很多物种中都存在,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狗、荷兰猪等。
从左上顺时针到左下分别为:松鼠,小熊猫,灰鼠狐猴,狮子
拼图来源:news.sciencemag.org(括号内为各单张图片来源)
终于,在年,一群日本的神经生物家在研究“动物在被母亲叼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后发现,相似的“镇静效果”不仅在小鼠中存在,在人类婴儿中同样存在。最典型且在人类和小鼠间相似的三个生理反应是:停止哭泣,顺从以及心跳减速。
这个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物种间生理反应的一致性”可以让科学家们通过小鼠(而不是人类婴儿)来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研究结果不仅解释了本文试图回答的“一个夹子冻住一只猫”的问题,还回答了与人类更为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婴儿哭泣时抱起晃动可以让婴儿安静下来”。
乖,睡一会儿我们就到家了~来源见水印
实验中,他们麻醉了幼鼠后脖子上的动作感受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元),这之后由“被叼起”而产生的镇静效果就减弱了。同时,手术移除大脑的一部分以干扰小脑皮质的传入信号,也会延长母鼠使幼鼠镇定下来的时间。如果不能感知脖子后方被叼住,幼鼠就不会蜷起身来;如果小脑不能接受到信号,幼鼠就不会出现顺从。而心跳的减弱和身体姿势上的改变,则是由副交感神经以及小脑的传出神经来直接实现。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使得幼鼠安静、顺从、蜷起身体,方便母鼠将它们带到安全的地方。
让你再离家出走!来源:pinterest.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佳药物
- 上一篇文章: 病例分享华山医院车晓明谢嵘教授小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