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短暂性复视,反应迟钝
??
患者女性,46岁。主因短暂性复视,反应迟钝,站立、行走不稳2月余,于年6月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年3月10日)出现发热(约38℃),伴畏寒、无寒战,逐渐出现视物成双,站立不稳,行走需他人搀扶但无踩棉花感;同期出现幻听、反应迟钝、少言寡语、烦躁,不伴意识障碍。发病第10天外院MRI检查显示,双侧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侧壁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FLAIR成像呈高信号(图1)。予以维生素B1肌肉注射(具体方案不详),治疗10d后(发病第20天)体温下降,复视、幻听和反应迟钝等症状逐渐好转,复查MRI显示双侧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侧壁异常信号明显消退(图2),但站立、行走不稳无明显改善,遂至我院进一步诊断与治疗。因发病前1个月(年2月)进食后腹胀并脐周疼痛,排气、排便减少,伴恶心、呕吐,外院考虑“肠梗阻”,采取禁食、补液治疗(期间是否行B族维生素治疗不详),症状未缓解,于年3月2日行小肠部分切除术。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患者年外院诊断为宫颈癌,行子宫切除术,术后接受6个疗程的放射治疗与药物化疗。无烟酒嗜好,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后体格检查患者血压/70mmHg(1mmHg=0.kPa),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对答切题;右眼外展露白约2mm、左眼内收露白约2mm,双眼右视时水平眼震,其余脑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5级,腱反射减退;双下肢病理征未引出;双侧膝关节以下针刺觉减退;左手快复轮替动作笨拙,双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站立不稳,步基宽,Romberg征睁闭眼均站立不稳,直线行走不能。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试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叶酸、维生素B12、甲状腺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均于正常值范围;血清抗核抗体(ANA)谱、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均呈阴性反应;腰椎穿刺脑脊液外观清亮、透明,压力为85mmH2O(1mmH2O=9.81×10^-3kPa),常规、生化、细胞学、病原学,以及寡克隆区带(OB)均未见异常。头部MRI检查:双侧侧脑室后角旁可见斑点状异常信号,呈非特异性改变,其余未见明显异常。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双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感觉纤维受累);针极肌电图显示双下肢神经源性损伤(L4-S1)。未行磁共振波谱(MRS)分析。
诊断与治疗临床考虑为Wernicke脑病,行维生素B1皮肤敏感性试验,呈阳性反应。遂予以维生素Bmg/次(3次/d)口服,连续治疗10d,患者站立、行走不稳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在家属搀扶下可缓慢行走,无复视、幻听等症状。病程约55d时再次行头部MRI检查,显示双侧侧脑室后角旁斑点状异常信号,呈非特异性改变;与发病初期首次MRI表现相比,双侧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侧壁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异常信号基本消失(图3)。住院10d后出院,随访2个月,站立、行走不稳等症状与体征进一步好转。
临床讨论神经科医师患者为中年女性,呈急性发病,发病前存在维生素B1缺乏诱因(因“肠梗阻”长时间禁食和肠外营养,后又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同时有眼外肌麻痹(复视)、共济失调(站立、行走不稳等)、可疑精神异常(反应迟钝、幻听)等症状与体征;发病初期MRI显示双侧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侧壁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FLAIR成像呈高信号,经维生素B1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病灶范同缩小,支持Wernicke脑病的诊断。其他营养代谢性疾病,如线粒体病亚型Leigh综合征中线结构受累明显,该例患者年龄偏大,空腹血清乳酸水平正常,未行线粒体病特异性治疗即病灶消失,且病程呈良性过程,故不符合Leigh综合征之特点。该例患者发病初期有发热症状,满足眼外肌麻痹、腱反射减退、共济失调“三联征”,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提示周围神经病变,故需注意与吉兰-巴雷综合征亚型Miller-Fisher综合征相鉴别,但该例患者颅内病灶明确,腰椎穿刺脑脊液无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可排除Miller-Fisller综合征的诊断。结合既往史,考虑周同神经病变可能为放射治疗或药物化疗之不良反应。同时,该例患者存在眼外肌麻痹、腱反射减退、共济失调“三联征”,应排除Bickerstaff脑干脑炎。约1/3的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MRI可见头部病灶,且意识障碍更为严重。该例患者未行激素等特异性治疗症状即好转,且特异性血清抗神经节苷脂GQ1b抗体呈阴性反应,故不支持Bickerstaff脑干脑炎的诊断。该例患者为中年女性,同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和颅内病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干燥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相关,但其临床过程中各项实验室免疫学指标均呈阴性,未接受任何免疫性疾病之特异性治疗症状即明显改善、病灶消失,故可排除系统性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殖细胞瘤等亦好发于中线部位,但该例患者药物治疗反应和临床转归良好,病程进展不支持此类疾病。
放射科医师该例患者头部MRI显示,双侧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侧壁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FLAIR成像呈高信号,经维生素B1治疗后病灶范围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影像学病灶部位、信号特点和转归均支持Wernicke脑病的诊断。目前认为,丘脑、乳头体、中脑顶盖和中脑导水管周同为Wernicke脑病典型受累部位,其他少见部位包括延髓背侧、脑桥、中脑红核、黑质、小脑齿状核、小脑蚓部、胼胝体、穹窿、尾状核和额顶叶皮质等。上述非典型颅内病灶常见于非酒精中毒性Wernicke脑病,但可与典型病灶并存。Wernicke脑病的特定发病部位和病灶分布的MRI表现极具特征性,因此MRI成为目前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成像呈明显高信号,急性期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下降。鉴于DWI序列在鉴别细胞水肿类型方面的优势,其动态观察病灶变化有助于辅助判断病程和评价预后。
讨论Wernicke脑病是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代谢性脑病,由CarlWernicke于年首次描述,临床上以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精神意识障碍“三联征”为主要表现。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尸检结果发现,西方国家发病率为0.40%-2.80%,其中慢性酒精中毒者居多,非酒精中毒者在不同研究中所占比例略有差异。Suzuki等报告的非酒精中毒性Wernicke脑病发病率可达39%。其他常见病因还包括神经性节食、妊娠期剧烈呕吐、长期静脉营养而B族维生素补充不足、营养失衡、胃肠道手术等,少见病因如Kimura等曾报告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行血液透析时发生Wernicke脑病。我国Wernicke脑病发病率未见明确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据文献报道,编码人类硫胺转运体-2(hTHTR2)的SLC19A3基因突变患者,临床可有类似Wernicke脑病表现,提示Wernicke脑病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转酮醇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和丙酮酸脱氢酶是葡萄糖代谢途径中的3种关键酶,而硫胺作为其重要辅酶参与神经元代谢,因此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多方面的。硫胺缺乏性代谢紊乱、血-脑屏障破坏,在急性期以神经元水肿改变为主,亚急性期可出现脱髓鞘、渗出、出血等病理改变,至慢性期出现神经元缺失。长期饮酒者,饮食摄入、胃肠道吸收功能、肝脏储备与利用功能均下降,硫胺缺乏在此类患者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Wernicke脑病的发病形式和临床表现十分复杂。Harper对例Wernicke脑病尸检病例进行分析,98例(74.81%)为男性,50.59岁为发病高峰,生前确诊率仅约19.85%(26/);急性发病者占16.79%(22/)、慢性发病者占65.65%(86/),慢性病程中急性加重者占26.74%(23/86)。对上述尸检病例中临床资料完整的97例患者进一步分析,呈典型“三联征”表现者仅占16.49%(16/97),同时兼具两种征象者占27.84%(27/97),仅有一种表现者高达37.11%(36/97),其中精神意识障碍比例为34.02%(33/97)、眼肌麻痹2.06%(2/97)、共济失调1.03%(1/97),无任何临床表现者占18.56%(18/97)。上述研究表明,眼肌麻痹包括眼震、外直肌麻痹和凝视麻痹等联合出现,呈单独表现者鲜见。除眼外肌受累外,部分患者尚可合并光反射消失。韩顺昌等报告10例非酒精中毒性Wernicke脑病患者,临床表现以精神意识障碍(9/10)为主,且多发生于病程晚期;其次为眩晕、恶心和呕吐(6/10),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可同时伴眼震,约半数患者(5/10)存在眼肌麻痹。Wernicke脑病患者共济失调以躯干型共济失调为主,与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小脑功能损害或前庭功能障碍有关,而前庭功能障碍患者听力保留,眩晕少见。其他合并症包括癫痫、周围神经病、酒精性心脏病、肝病、自主神经受累(如低体温),但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少见。鉴于Wernicke脑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且诊断困难,欧洲神经病协会联盟(EFNS)提出4项诊断标准:饮食缺乏、眼征、小脑功能障碍和意识或记忆障碍(B级证据);满足上述两项者,诊断灵敏度可达85%,而满足三项者诊断灵敏度仅为23%。
实验室检查方面,目前许多医疗中心均可直接检测血清硫胺及其磷酸酯水平。欧洲神经病协会联盟推荐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是:予维生素B1前采集2m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清,避光保存。某些情况如SLC19A3基因突变者,硫胺水平正常也不能作为排除Wernicke脑病的依据。
影像学检查对于Wernicke脑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erase等报告,发病早期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无阳性发现,发病6天后CT平扫即可发现乳头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低密度区。Jung等认为,早期病理改变以细胞水肿为主,血管源性水肿滞后,此时血-脑屏障尚未破坏,可解释发病早期CT增强扫描无阳性发现的原因。MRI对Wernicke脑病的诊断灵敏度约为53%、特异度高达93%,典型表现为第三和第四脑室侧壁、双侧丘脑内侧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维生素B1治疗后48小时,T2WI异常信号即可消失,FLAIR成像异常信号可在治疗1周后可消失。其他不典型受累部位包括小脑齿状核、脑神经、尾状核、中脑红核、胼胝体压部和大脑皮质等。该例患者发病初期MRI即可见第三脑室侧壁、双侧丘脑内侧等部位典型表现,DWI序列高信号;予维生素B1治疗,发病20天时病灶明显消退,至55天时病灶完全消失。上述影像学表现与尸检结果基本一致。Harper的尸检结果显示,各部位受累比例依次为乳头体萎缩(75%)、脑室扩张(34%)、小脑萎缩(34%)、大脑萎缩(21%,以额叶为主)、脑室周围出血(5%);光学显微镜下的特征性表现为红细胞外溢至血管周围间隙,部分病例出血延伸至脑实质内,形成微出血球,受累部位依次为乳头体(99%)、第三脑室侧壁(61%)、丘脑(61%)、中脑(50%)、脑桥(50%)和延髓(33%)。
Wernicke脑病治疗原则以维生素B1为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英国报道的维生素B1肌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4/万、静脉滴注为10万,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支气管哮喘。鉴于安全、简单、经济、有效原则,欧洲神经病协会联盟推荐静脉滴注,初始剂量为mg(3次/d),2天后改为mg(1次,d),连续治疗5天后改为mg(1次/d)序贯给药,同时辅助其他B族维生素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务必在静脉补充葡萄糖前肌肉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治疗后眼肌麻痹症状改善最早出现,可在注射后数小时或数日内即好转;其次为共济失调;意识状态可在治疗后数13至数周内改善;患者远期可遗留多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水平震颤(60%)、步态异常(60%)、长久学习能力下降或记忆障碍(80%)。影像学改善与临床同步,该例患者病程早期外院疑诊Wernicke脑病时,即及时予维生素B1治疗,其临床症状与体征获得明显改善,入院后MRI所显示的病灶范围也明显缩小。
综上所述,Wernicke脑病临床表现复杂,除影像学检查外,缺乏其他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早期诊断难度较大,但早期及时进行维生素B1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对于临床疑似Wernicke脑病的患者应尽早行头部MRI检查,条件允许时建议进一步行DWI和ADC检查,甚至MRI增强扫描,但MRI无阳性发现者亦不能排除Wernicke脑病,应尽早行维生素B1诊断性治疗,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推荐首选静脉给药途径。
中国现代神经杂志年12月第14卷第12期
作者:医院神经外科(丰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神经科(姚明高晶崔丽英)
神经病学俱乐部ub神经病学俱乐部,立足一线临床,服务神经科同行,助力神经病学天天向上北京白癜风治疗治白癜风医院- 上一篇文章: 非酒精性Wernicke脑病WE合并
- 下一篇文章: 三高是一场骗局与肾病治疗病理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