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杏林国医馆专家邱根全教授治疗多发性脑

时间:2017-2-27来源:饮食调养 作者:佚名 点击:

刘某,男,65岁,年8月18日来交大一附院中医科就诊。

主诉(家属代述):右侧脑室多发性脑梗死1月。

患者1个月前曾因昏迷、医院神内科住院诊治,诊断为右侧脑室多发性脑梗死,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现进入恢复期。患者家属想用中药治疗,故来我院中医科求治。现检查,神志清楚,言语不利,左侧偏瘫,半身不遂,大便秘结,小便自遗。查体:血压/90mmHg,面色无华,舌轻度偏斜,言语不清,口眼歪斜,左侧肢体麻木,肌力III级,舌淡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滑。

诊断:

西医诊断:多发性脑梗死恢复期。

脾胃病、肿瘤、心脑血管病诊治专家

邱根全教授

中医辨证:气虚血瘀兼风痰阻络。

治则:补气行气,活血化瘀,化痰开窍。

处方:方用补阳还五汤与导痰汤化裁:黄芪30g,当归15g,鸡血藤15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地龙10g,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茯苓10g,橘红10g,姜半夏10g,汉三七3g(冲服)。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二诊(年8月25日):

服上药7剂后语言稍清,左下肢初可上下拉动,昨天已在两个家人扶持下,可以下床在屋中移动行走。家属认为恢复明显。但有时诉口干,大便仍秘结,舌苔薄白不腻,脉细数。前方基础上加枸杞子15g,火麻仁15g,天花粉15g,去橘红换枳实10g。水煎服,日1剂,连用7剂。建议家属每天扶病人下床,训练走路,同时配合按摩和针灸。

三诊(年9月1日):

患者较前又有明显恢复,可持拐杖自己在屋中慢慢行走。语言謇涩,但可单字说出简单话。建议将该方再服7剂后,若情况好转,可改用中成药中风回春丸或华佗再造丸,并配合针灸治疗。半年后追访,患者恢复较好,生活已可自理。

按语:

本医案是一例气虚血瘀、痰阻经络相互交织的证候表现,所以组方具有补气行气(重用黄芪、川芎),补血行血(当归、鸡血藤)、活血化瘀(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等),祛湿化痰,通络,宣窍(菖蒲、远志、郁金、茯苓、橘红、姜半夏)功效,故收效良好。

中医学认为,痰和瘀与中风的关系密切。痰浊和瘀血作为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均可单独见于中风患者,但是,由于痰和瘀在病理上密切相关,痰瘀同因,痰瘀互生,故痰浊和瘀血往往相互胶结,相兼为病。古代医家对痰瘀互结在中风发病中有较多论述。

《明医杂著》曰:“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酸痛、不举诸症,以气虚、死血、痰饮为言,言论其病之根源,以血病痰病为本也。”《医方考》亦云:“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可见,瘀和痰虽然是众多病人的常见病理产物,但中风患者表现痰瘀者更为常见,这与中风病人体质较差、脏腑功能减退、易生瘀生痰的病理特点有关,同时也与痰瘀容易相互化生有关,即痰可致瘀,瘀可致痰,互为因果,相兼为病,因而中风病首先易出现气虚,气虚则血行不畅,血行不畅则出现血瘀,血瘀又可导致瘀阻,因而中风表现为痰郁痹阻脉络者最为常见。

同意的戳亮下方大拇指!为你的好朋友转发吧!我们需要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白癜风的症状与治疗
白癜风好了要注意什么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ystl/534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