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脑梗死常航居士

时间:2023-9-21来源:诱发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系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四高”特点已成为危害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年间监测上海市奉贤区2个社区约10万农村人群,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例,3年平均发病率为.5/10万人。对北京、上海、长沙3城市社区—年10年期间登记的病例进行分析统计,显示经年龄标化后城市居民初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为每年(40.7~90.8)/10万人。脑梗死在中医学属“中风”范畴,是由于正气虚亏,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从而导致脑脉痹阻,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根据神志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时皆有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见。许多著名医家在中风的治疗上贡献了自己的宝贵临床经验。例如,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中风以“补虚熄风”为总则,用药讲求温柔濡润,忌过补攻伐助邪伤正,完善了“阳化内风”理论。其后名医王清任创立“中风气虚血瘀论”的理论,制方补阳还五汤对后世影响巨大。清末民初医家张山雷总结治中风八法,即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镇肝潜阳法、开痰泄浊法、顺气降逆法、养心培肝法、滋肾填精法、通经宣络法。近代名医张锡纯提出中风防治理论,分期治疗与分类治疗,并独创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名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中风的诊疗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大体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重视辨风、火、痰、瘀、气等病理因素,同时更加重视治未病,使得中风的治疗有效率不断提高。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yfby/1326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