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你在这世上太孤独
时间:2021-12-16来源:诱发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广点通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936.html
母亲,你在这世上太孤独
你是外公外婆的女儿
是姐姐、妹妹、姑姑、大姨
是父亲的妻子,儿女的好母亲
孩子们的好奶奶、好外婆
是朋友的好闺蜜
……
这一生,你扮演了无数个角色
却唯独忘了,你是你自己
(一)直到年,母亲和父亲去武汉做小生意之前,母亲的生活一直被饥饿和贫穷的恐惧所操控。年,湖北遭遇大洪水,才6岁的母亲与家人在武汉青山区生活。儿时不识愁滋味,母亲记得,当时住处被淹没,一家人住在用木材扎成的木排上,母亲和大舅坐在木排上,把脚伸到水里嬉戏,觉得这场景新鲜又刺激。“儿时不识愁滋味,发大水(洪水),大人们愁得不行,小伢们高兴得很。”-年的大饥荒,母亲也经历了。那时施行限额配供,外婆不擅持家,一个月的粮食,半个月就吃完了。为此,外公不得不在周日到东西湖挖野藕,回来做成藕圆子让一家人不至于挨饿。一家人全靠外公的工资维持生活,月底常捉襟见肘。尽管如此,已参加工作的舅舅每天早上依然到街上“过早”(吃早餐),而懂事的母亲总是忍饿攒钱,一到月底,外公就说,“我丫头把小银行的钱拿出来啊!”然后,母亲攒下的一点钱就用来贴补全家。年,大饥荒已经过去一年,情况明显好转。看见云梦老家人分到很多粮食和食用油,外婆吵闹着“不做饿死人的城市人”,要求外公带领一家老小回农村。母亲说,外婆此举是有私心的。当年,外公在单位越来越受器重,许多女大学生都向他请教工作上的事,传出一些风言风语。外婆在母亲的姑婆的授意下,为了保住婚姻和家庭圆满,去外公单位告了外公一状——作为一名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家庭主妇,打响婚姻保卫战,此举无可厚非。外公的前途就此断送。万般无奈之下,外公做了后来后悔了几十年的决定——带着全家人回到云梦县老家。13岁的母亲在地上打滚哭号,不愿去农村生活,但最终也不得不屈服于外公、外婆的决定。自此,一家人的户口从当年令人眼热的“武汉市户口”变成了湖北云梦的“农村户口”。母亲提及往事时经常说,大舅那时已经参加工作,基本成年了,可惜没有独立做主的能力。哪怕大舅带着她在城里生活、学习,外公、外婆带着三姑回乡下也好,也不至于后来全家返城艰难,最终放弃。自此,母亲从一个城里娃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二)也许是婚姻家庭生活太过艰苦贫乏,而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她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岁月,从我记事起,经常听母亲回忆从前。有时,母亲会讲述她在武汉读小学时,凭借超强的速记能力,总是作为第一个背诵课文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接受老师的夸赞。然后,一次又一次地给我背诵《纪念白求恩》和另外一篇描述雨后田野的散文。唱歌,是母亲穿越时空重返美好岁月的路径之一。她不识乐谱,不懂乐理,却天生有一把好嗓子。无数个夏天的夜晚,伴着习习凉风,她用饱含深情的歌声教我和姐姐学唱《我们的田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让我们荡起双桨》……五、六年的乡村生活,将母亲彻底改造成壮年男人才可承担的农活都可上手的农村姑娘。因为弟弟妹妹多,她和大舅成为家中重要的劳动力,成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地间劳作。与此同时,与同龄人相比,18岁的母亲较有文化,能歌善舞,因此,有两年的大部分时间,她常被抽调到县里与下乡的大学生们组成宣传队,在全县各镇、乡以文化汇演的方式宣传政府下达的新政策。像小时候一样,懂事的母亲为了补贴家用,经常省下饭钱,饿着肚子风里来雨里去参加汇演,作为青年代表去县里做报告,以至于后来落下胃病、风湿等顽疾。我似乎能想象正值青春年华母亲的样子。还是孩子的她,穿着劳动布做的工装,身形削瘦,梳着两条拖到臀部的麻花辫,在大雨的夜里,疲惫不已从县里赶回家,见到外公外婆说的第一句话却是:爸爸、妈妈,给,这是我挣的钱和粮票……那两年多的文艺工作经历,是母亲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是她如火如荼的青春的见证,也是她唯一能够“做自己”的人生阶段。陪伴她的,是当年风行全国宣传队的“忠字舞”,是那些点亮她青春岁月的歌曲或样板戏,如《白毛女》、《智取威虎山》选段、《一条大河》、《妹妹找哥泪花流》、《红梅赞》、《九九艳阳天》……以及出演舞台剧,或作为学习毛主席语录积极份子为县领导和全县进步青年们做报告的时光。即便在大城市生活多年,外公外婆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却相对保守。父亲和母亲的婚姻缘起“指腹为婚”,因此外公不允许母亲自由恋爱,不断威吓母亲说,要是敢挑战他,就打断她的腿。当时,母亲吸引了不少干部子弟的目光,也有县里领导托人带话,指定她与某干部子弟相亲。一半因外公的威慑,一半因傲气,最终,母亲于年12月27日(阴历十一月初八)与父亲结婚了。尽管并不甘心,但她也只能臣服于命运。那时,农村生活依然贫困,但忍饥挨饿的时代总算结束了。(三)记忆中,家中一直很贫穷。与父亲结婚后,他俩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清贫的文化生活。因为组织上工作需要,父亲写了好几年话剧剧本,母亲也继续在宣传队工作了一段时间,活跃在全县各乡镇文艺汇演舞台上。她出演的话剧,编剧基本都是父亲。期间,母亲步父亲后尘,在村小学教了两年书。平时,两人还要种地。父亲断断续续教书育人十五载,白天在乡里教书,晚上搞文学创作,作品多见于《云梦文艺》、《孝感日报》。家里的农活大部分都落到母亲头上。为了多挣工分,母亲还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村妇联主任。他们拼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只为养活四个孩子。曾经有一次,为了给我们交三分钱的考卷费,母亲找了四、五家人都没有借到。这件事成了她一个痛苦的记忆,她发誓要摆脱贫困的日子。相比父亲,母亲更具有经商的头脑。改革开放初期,母亲开始尝试做各种小生意。为了在十里八乡贩卖从武汉批发回来的便宜布鞋,母亲学会了骑自行车。她还卖过香烟,带着姐妹一起去武汉走街串巷叫卖海子(一种海鲜),还曾与地痞流氓和骗子斗智斗勇,所幸逃脱。后来,母亲从乡里收购鸡蛋挑到武汉去卖。她心疼体弱的父亲,让他在家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她自己挑着重达斤的担子,挑一段歇一阵,费尽全身力气到五、六里路的镇火车站搭火车,到武汉后,又挑着重担从火车站走到集贸市场出售农货。每次赚到十几二十块钱就高兴得不得了,但她连一块钱一碗的面都舍不得吃。为此,她的身体落下病根,胃病加重,得了风湿、湿疹,长年膝盖痛。难以想象,三十来岁的母亲是怎样以瘦弱之躯,肩负超过自己几十斤的重量走那么远的距离,奔波于老家和武汉之间。(四)年,凭借对商业的敏锐触觉,在母亲的鼓励下,父亲终于摒弃了文化人的清高,离开生养他的故土,与母亲一起到武汉从事蔬菜生意。通过近7年的努力,终于在年,我家摆脱了贫困,成为乡里第一批富起来的农民家庭,在村里盖起了漂亮的两层楼房。这些,母亲功不可没。其实,从投资角度来看,父亲原本有更好的选择。在回乡建房以前,早已融入城市生活的二哥曾建议父亲以3.5万在武汉市武昌区买一所民房(买下宅基地,未来可重新建房),怎奈敌不过40+岁父亲“落叶归根”的思想,硬生生放弃了在城市置业的机会——追悔莫及乃是后话。彼时,父亲的得意显而易见,他终于成为“富农”。我家两层小楼的建筑设计图由他亲手绘制(曾一度怀疑父亲本应成为建筑设计师非而一介文人),一层除了客厅、两间卧室,还在楼梯下设计了洗澡间和厨房;二层除了三个卧室,还在靠近马路的方向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露天阳台,此外,他更是请建筑工人专门用翠绿的碎玻璃在阳台正同镶上“”的字样,便得这座小楼远超镇上、各乡的楼房设计,格外与众不同。时值我念初中,周日在家时,经常能听见路过的乡人议论纷纷:“啊,这家的楼房好洋气,这是谁家的楼?”。“听说是张老师和刘老师家的。”我在墙内听见,内心毫无波澜,觉得一切本应如此。当我把这件小事告诉母亲,她脸上立刻绽放出花一般的笑容,连连点头说,有一说一,你父亲抽烟勤、喝酒凶、年轻时赌博、招女人、请客出手阔绰等,这些都让我特别痛恨,但他也有优点:胸怀宽广、格局大,读书多、有点子想法。父亲饱读“圣贤书”,却对他们年老时子女会否奉养他们持悲观态度,他常对母亲念叨“好了歌”——“痴心的父母古来多,孝顺的儿孙谁见了”,作为村里第一批兴建楼房的家庭,父母亲并未就此满足。40出头的他们,正值壮年,他们需要继续奋斗,一来为养老做准备,万一儿孙不孝呢?二来,依据家乡传统,他们只有把子女的婚姻大事办完,才算尽到父母的责任,而这些都需要大量金钱去实现。于是,对日复一日守在菜摊前与陌生人为了一分五毛讨价还价的生涯早已厌倦的母亲,重新振奋精神,与父亲在武汉又辛苦劳作了近十年。(五)与母亲之间的战争,自我念小学开始算起,长达二十余年,至三十五岁左右方告结束。作为她的小女儿,我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少女时代,令母亲异常头痛。一旦听母亲说“你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超过XX阿姨的儿子,XX阿姨在我面前耀武扬威”这类话,我不愿做“工具人”,内心产生抵抗,成绩一塌糊涂。静默无声且赤裸裸向母亲再正常不过的虚荣心宣战。中学时为躲避一位心机女生自动留级,打死不肯说明原因。逃课坐在男生自行车后座去小镇电影院看电影,被班主任看到后点名批评;校长更将此消息透露给他的挚友、我的父亲,令他们脸上无光。从小到大唆使男同学打架好多次,导致数名男生小学或初中自动退学,成为问题少女……万般无奈之下,父母亲只得将我接到身边亲自管教,到武汉某子弟中学借读。更令他们崩溃的是,明明在他们身边学习成绩尚可的孩子,回老家念初中最后一学期时,中考模拟成绩排全班倒数第三,即使正式中考成绩莫名往前窜了几十位,也改变不了只能读普高的现实。那时,母亲在教育上对我的耐心几乎消耗殆尽。我想,如果母亲懂得一点心理学常识,便知道所谓“问题少女”的种种行径,不过是向父母、向身边的人呼求爱与- 上一篇文章: 母亲,你在这世上太孤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