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19岁,却因为脑梗死永久卧床
脑梗死非常残酷,它可以瞬间毁灭一个人的能力,任你有多大的抱负,也只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轮椅和病床上度过残生;它可以瞬间毁灭一个家庭,任你多么和睦幸福,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欢笑属于他人。
提起脑梗死,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但近年来因不健康生活,脑梗年轻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年轻人也应警惕脑梗塞的发生。
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仅仅19岁,却被诊断为脑梗死,是因为家长溺爱纵容其不健康的生活作息?还是因为遗传?
故事还原
早晨7点50分,男性患者小壮(化名)被紧急送入急诊科,年仅19岁,身高cm,体重kg。其母亲讲,早晨6点多叫孩子起床吃早饭,发现孩子面部发红,眼睛向一边看,左侧肢体不能动,且说不了话,马上拨打医院。
经医生查体发现:小壮血压:/mmHg,处于嗜睡状态,双眼向右凝视,左侧肢体肌力0-1级,左病理反射阳性,考虑突发脑血管病,立即行头颅CT检查,提示未见明显异常,立即收住入院。
仔细询问病史:小壮从小就肥胖,食量特别大,喜欢肉食,在13岁左右常常说头晕头痛,因父母都有高血压病史,医院检查发现小壮血压也高,但并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18岁时体重就达到了kg,少动,喜欢玩手机游戏,经常会通宵玩,发病当天家长也说不清小壮是什么时候睡的觉。
入院后头颅MRI提示:右侧大面积脑梗死,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动脉硬化表现。住院期间由于颅内压高,进行了去骨瓣减压治疗,虽经近一个月的治疗,命是保住了,但小壮左侧肢体还是动不了,有可能永久卧床。
一个刚刚19岁的孩子,永远也不能像其他的同学那样,去享有未来的美好生活!太让人痛心了!这是血的教训!
十几岁的孩子也会得脑梗死?
脑梗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50周岁以上的患者居多,目前我国45周岁以下人群发生脑梗约占全部脑梗的5%-15%,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
脑梗塞的发病和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密切相关,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吸烟、大量饮酒、少运动、夜生活过度、精神压力大等是导致脑梗死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结合小壮,体重近斤,有高血压疾病且未予重视及治疗,喜欢高脂肪饮食,玩游戏久坐少动,常常通宵,作息不规律,这些病因都发生在了19岁的小壮身上,那这个19岁的孩子患了脑梗死就不是意外了!其实在小壮身上所发生的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因为医疗知识的缺乏,家长的溺爱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肥胖确实容易引发脑梗
脑梗塞年轻化的原因虽然不仅仅是因为肥胖,还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肥胖的人确实要比常人更容易发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当斑块不稳定时,则非常容易造成血栓,引发脑梗。
根据相关组织的调查,从到期间,青少年肥胖人数增加了十倍。在我国,肥胖儿童、青年的人数也不断增加,截止目前,我国男性肥胖人数为万人,女性则为人,肥胖人口高居全球第一。因此,肥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健康问题。
肥胖造成心梗的原因有:
1体重过度增加,使心脏负荷和血压上升。
2高热量饮食摄入习惯,使血脂、血压水平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速并加重。
3肥胖后体力活动减少,不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侧支循环的形成。肥胖可使所有血管病危险因素增高,与肥胖有关的因素包括高血压、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尿酸血症和纤维蛋白原升高,因此脑梗死、冠心病发病率升高。
因此,想要健康,一定得控制自己的体重。首先,男士腰围要控制在二尺七,女士二尺五;其次,除了体重指数,还应该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以及内脏脂肪的指数;最后,还要积极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加强体育锻炼,例如每天散步30分钟,或者跑跑步以减轻体重。在减肥过程中可以改善血压、脂质异常等。
熬夜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熬夜是现在年轻人的常态,但危害不容忽视。熬夜工作或玩游戏,人的精神会高度的紧张,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容易造成血管痉挛。
熬夜的人久坐不动,易造成血液瘀滞,长时间的低头同样会造成颈部血液循环障碍,所以我们应同样重视熬夜对健康的危害。
导致脑梗死的原因还可能是情绪激动
说到脑梗,小编想到不久前一张刷爆朋友圈的病历,称33岁妈妈陪儿子写作业气到脑梗住院。
患者入院记录
截图"现病史"写道:这位33岁的女患者在10月26日在看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生气后出现言语不能,大舌头,右手写字笨拙,字体变丑......左侧放射冠区脑梗死......门诊以"脑梗塞"予收入住院。
医生表示,引发脑梗的原因确实有这么一条: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愤怒等情绪变化会引起血压上升引发脑梗。这位妈妈陪孩子写作业是导致脑梗的促发因素。虽然经过治疗,病情恢复了八九成,但是今后要长期用药了。
常笑健康温馨提示预防脑梗要从年轻时开始,特别是有家族性的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要经常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得了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 上一篇文章: 在农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得ldqu
- 下一篇文章: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不同时期症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