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这趟旅行每一分钟都值得珍惜临终关

时间:2016-12-7来源:疾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

逝者已去生者前行

  以前,大学生熊健然、杜依桥很少给外地的父母打电话,更少嘘寒问暖,想父母时多是在没有生活费或学业遇问题时。但当了志愿者后,有事没事他们都会给父母打个电话,问过得好不好,身体怎么样。他们明显感觉自己不那么任性了,更懂得珍惜,更乐观面对每一天了。

这些变化源自年春季,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的同学们参与临终关怀的服务项目。作为该项目的志愿者,他们要为癌症晚期患者服务,让其有尊严地离开,临终关怀也为此而生。当看着身边的人被死亡步步紧逼时,90后志愿者注定感慨,必然成长。

  清明前,这个群体用他们的感慨诉说一个主题:珍惜每一天的生活,给家人尤其父母更多的   他们都是盲人,老奶奶患癌8年,老爷爷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虽然爷爷患轻微小脑萎缩,彼此仍是不离不弃。

  “一位盲人,细心照顾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伴,坚持了8年,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的是慢慢的亲情。”志愿者马斌和同组的小伙伴们,回忆起来总是感动。

  王爷爷幼时因为患病未及时治疗,导致双目失明。早年妻子去世,孩子们外地工作,很少相见。王爷爷和盲人李奶奶多年前重组家庭,涉及财产,两位老人没有登记。年,李奶奶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并出现癌症骨转移恶化,生活不能自理,一切事宜全靠王爷爷打理。王爷爷为老伴准备丰富的一日三餐,负责洗衣、洗脸、擦身。

  在马斌去为李奶奶做服务的时候,王爷爷已经患上轻微小脑萎缩,出现早期症状,照顾李奶奶开始吃力甚至不便。但王爷爷并没有放弃,依然尽力照顾李奶奶。

  “两位老人在一起的十余载,从两人牵手走在夕阳下,到李奶奶卧病在床,王爷爷一直都没离开”。

  疼痛不断折磨她,她也绝望过、迷茫过。爷爷朴实,不会说太多甜言蜜语,不会在她痛苦时安慰,但是爷爷有自己的做法。他听到奶奶的梦话后,做了鱼,给奶奶惊喜,只说了一句“你昨晚说梦话,要吃鱼”。

  奶奶说爷爷好傻,但是嘴角有笑容,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爷爷不想让奶奶哭,不想再让病痛折磨奶奶,他能做的就是每天为奶奶做好吃的,打理奶奶的日常生活。

  如果说奶奶心态的改变来自爷爷,真的有一个小故事来叙述。曾有一次,奶奶站在6楼阳台窗前,傻傻的想法产生了,她不想再连累爷爷。开窗户的声音被爷爷发现,爷爷真的生气了,告诉奶奶:“我把你照顾得这么好,你还要选择那种方式,真要从6楼跳下去,你就回你儿子那去,不要在我这里。”

  奶奶彻底懂了爷爷的不离不弃,她从此不再有任何轻生的念想,她要每天都活得乐呵,他们要彼此陪伴。

志愿者手记

马斌:生命是旅行下车的时候能感觉到快乐

  这是一场关于生命陪伴的旅行,每一次到站,都很安静,每一次告别,都是依依不舍,每个人的人生旅途都会在列车到站的那一刻结束。我们所期盼的是,在他们下车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这场旅行十分快乐,到达终点站的时刻,眼里含着泪花,脸上带着微笑。这是我们进行宁养服务的意义所在。

  在结束对爷爷和奶奶的个案服务之后,我相信了,在那段原本充满着荆棘坎坷的生命末路上,已经铺满鲜花,有了鸟叫。

  从最开始的接触,感受到面对他们的痛苦与拮据之下自己的无力感,想要逃避,到慢慢和他们建立信任,感受他们的热情与坚强,感动于他们彼此的情深与不离不弃,到最后告别时刻的依依不舍。即将告别的生命在有意义、有尊严地逝去,我们在不断地成长。

  不止一次有人对我说,你们这种服务让人感动,作为亲身经历者,我却一直相信,让人感动的是他们,而我们则是把这份感动转化成正能量,传播出来的人。

  我们是学生,仅仅是学生,我们没有钱给他们贫困的家庭任何经济资助,我们不是医生,不能让他们生理上的病痛有所减轻。我们是学生,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关怀与陪伴,接纳与温暖。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想破脑筋,为他们链接一些满足他们最基本生活娱乐的资源。

  我们给他们的很少,可收获的却是一对久经病痛折磨的老人在止疼药、麻醉剂作用下都难以出现的欢声笑语。所以,最后,在告别之后,我突然明白了,我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所在。

  我们的陪伴和温度,让生命有尊严,有温暖地逝去,正如称职的妇产科医生,用温暖欣喜的心情迎接新的生命的到来。是的,一群不太富有的学生和一群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生命交集于此,汇成了四个字——人间有情。

故事二

得知患癌漂亮阿姨拍下写真集

  熊健然和杜依桥是同一个小组的志愿者,谈到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中印象深刻的事,他们都提到了坚强且漂亮的C阿姨。

  C阿姨50岁出头,8年前查出宫颈癌,查出时已是骨转移。她和一位叔叔一起生活,俩人并没结婚,阿姨生病后,叔叔也没离开,一直照顾她。阿姨的儿子已经上班。

  熊健然和杜依桥的服务很多是陪她一起翻阅以前的照片,听她讲每张照片的故事。他们也是从照片中去理解阿姨的人生经历,及她和儿子、爱人之间的感情,感受她在种种困难面前的努力。

  “她是一个不幸却一直善良、坚强、乐观的女人。年轻时候的阿姨是一个大美女,现在的她虽然头发白了,走路一瘸一拐,脸上沧桑不少,但她在我们心里是最美的。”

  阿姨30岁左右的时候,丈夫不幸去世,她一个人拉扯儿子。后来认识了现在和她一起生活的叔叔,叔叔的母亲患重病,阿姨感激叔叔这么多年对她们母子的照顾,也一直照顾叔叔的母亲,为老人送终。

  “阿姨和叔叔在一起很多年了,可是一直没有结婚。我们曾问她,想不想和叔叔领证结婚?”杜依桥说当时阿姨没有直接回答,“我知道她是个善良的人,她内心是十分爱叔叔,想和叔叔结婚的,可是不想拖累叔叔。”

  杜依桥说,阿姨在知道自己患癌后,还拍了一套写真集,她说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随着和我们的熟悉,阿姨说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她会涂口红,戴假发,去接我们还和我们合影。我觉得她是一个精致的、热爱生活的女人,从她和我们分享的人生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杜依桥说。

志愿者手记

杜依桥:“女孩子别太要强了”阿姨的叮嘱我还记得

  今天是我们第二次去C阿姨家,主要是想了解她以前经历的一些事情。事先我就在想,除了癌症,应当没什么更大的打击了吧。但是当我坐在她身边时,听她讲以前的故事,我才了解到,她这一生中经历的事情都是我无法承担的,她也都挺过来了,她边讲我边哭,还有无比的敬佩。现在,我好想对C阿姨说,阿姨,您给我们传递了这么多的正能量,也愿上天保佑这位善良、美丽、坚强的女人!

  生命无常,除了患病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在现实中遇到突发。能做的唯有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每个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

  在和C阿姨的接触中,随着对她了解的深入,我感觉自己已经把她当做亲人和长辈,我知道这样并不符合我们志愿服务中对于社工专业的要求,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自己对C阿姨的这种情感。阿姨也将我们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比如她会说“女孩子,是要自立、自强,但也别像我这样太要强了”,阿姨的叮嘱我现在还记得。

故事三

29岁女孩骨癌截肢她拒绝男友求婚

  “7点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到达目的地。患者张玲(化名)29岁,是一个患有骨癌肉瘤左腿截肢的年轻女孩,父母离异,与母亲居住。”这是年,志愿者李静在服务日记中的一段记录,也是她对张玲的最初印象,但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陪伴之后,这个癌症女孩的故事在她心中再也挥之不去了。

  张玲侧躺在床上,插着氧气管,因为肺部积水呼吸困难,离不了氧气。她闭着眼,一阵一阵的抽动,不时发出哼哼的声音。“但是她没有哭、没有发脾气,只是自己承担,她确实很坚强,也许是无可奈何,只能自己挺着,还不能显示难受,我想应该怕母亲着急担心。”李静说。

  张玲是学医的,特别了解自己的病情,癌症已经全身转移。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与母亲相依为命,她有一个帅气的男朋友,完成了5年的恋爱长跑,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在张玲的病情恶化严重时,男友坚持要跟她结婚,但她拒绝了:“我不能跟你结婚,因为这样你以后就会变成‘二婚’,你会很麻烦的。”

  张玲是一个苗条漂亮的姑娘,她重病时截了肢,由于注射激素,身体严重变形,体重达斤。张玲和男友特别喜欢旅游,在她失去左腿、容貌走样之后,她的男友完全不在意旁人的眼光和行动上的不便,依然带她坐飞机,去巴厘岛旅游。

  张玲离世以后,志愿者们再次回到她家,为她的妈妈做“哀伤辅导”。当时,张玲的男友也回来了,陪着他今生无缘的“丈母娘”聊天。他担心张玲的妈妈看到空荡荡的屋子,心里难过,于是他一段时间内陪吃陪住。志愿者徐丽娜看到这一切,她说:“这下我相信了,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爱情。”

  徐丽娜表示,在病情恶化前,张玲的朋友经常来家中探望她,病情恶化后,她委婉拒绝朋友们来家中探望,而是选择了与朋友们电话联系,因为她不想自己状态不好的一面被朋友们看到,也不希望传递给朋友不快和阴影。“她总是让我们坐远一点,她说她的样子太难看了,怕吓到我们。”徐丽娜说,即便在病痛折磨强烈的情况下,张玲仍然在替志愿者考虑。

  更让志愿者们感动的是,张玲的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常年锻炼身体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阿姨告诉我自己的女儿时间不多了,她述说的时候内心也许很悲伤,但是但是很平静,并没有很深刻的表现给我,面容很安详,时常挂着微笑。”志愿者徐中坛说。张玲去世后,她的母亲对志愿者们说:“孩子们,你们什么时候还去帮助别人?阿姨也跟你们一起去。”

  张玲最后的遗愿是希望妈妈和未婚夫好好活下去。最后,志愿者们为张玲的妈妈制作了一个电子相册,里面收集了张玲从小到大的照片,并以女儿的口吻,为她写了一封《来自天国的信》。“妈妈,如果您不能好好活下去,我在天上也不能安宁地生活……”

  宁养(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负责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博士张青告诉记者,通过对张玲的陪伴和服务,志愿者们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并不是将要死亡的人才是最可怜的,这些看似脆弱可怜的人,正在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安慰和鼓舞着身边的人。

让患者有尊严离去让人们重新认识生死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张青博士作为宁养(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沈阳师范大学团队的负责人,这样解释宁养服务的意义:让更多人重新认识生死观。

  通过志愿者专业的服务,为贫困的癌症晚期患者及其家人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服务,使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活得有意义、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让家人及其照顾者得到相应的哀伤辅导,坦然面对患者的离去。

每一名服务者也需要心理疏导的过程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张娜博士是志愿者的督导老师之一,她介绍,从事宁养服务(临终关怀)的志愿者也需要进行心理疏导调节。

  在进行服务时,死亡成为大家不得不面临的话题,“而我们每个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其实都会有焦虑、恐慌的情绪在,这些都正常。”特别是在服务中,遇到患者的离去,这也会给志愿者们带来悲伤的情绪。“毕竟大家相见了,有的已经相熟了,对患者会有关心的感情在。”张娜说,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一名服务者,在经过志愿服务后,大家都需要有一个心理疏导的过程,去抒发自己的情绪。

  “这个项目我们的前期工作比较多,再加上我们的学生本身的专业价值观和方法的训练,所以需要特别进行心理疏导的同学并不是很多。”(本报记者朱柏玲兰晓玉)

~广告来一条~

蒙牛工厂参观报名名单揭晓

  在数百名报名读者中,小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按照报名的先后顺序以及年龄条件等选出了以下读者参与此次活动,现在就来揭晓幸运读者名单喽!

  在得知自己已经成为幸运读者后不要着急,小编会在接下来的通知里告诉大家出发时间和出发地点,没看到怎么办,小编会亲自发信息打电话告诉你的,如果你电话打不通怎么办,那就很遗憾错过此次活动机会了,一定要随时留意自己的手机哦,我们期待与您见面。

(名单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哦)









































白癜风治疗方法
白癜风医院西宁哪家好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jbzz/346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