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本文作者为:医院,国家远程卒中中心范玉龙陈健吉训明孟然;首都医院耿晓坤。本文已发表在《卒中大查房》年第1期。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basilararteryocclusion,ABAO)是严重的后循环缺血,常可累及小脑、脑干等重要部位,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后两者又被称为血管内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并且时间窗较宽,但是,目前研究尚未证实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本文结合一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机械取栓的病例,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5岁,急性起病,主因“言语不清伴四肢无力20h”急诊入院。患者于20h前晨起时被家属发现言语不清伴四肢无力,活动笨拙欠灵活,偶有抽搐、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大便失禁。
体格检查:体温(T)37.1℃,脉搏(P)89次/min,呼吸频率(RR)23次/min,血压(BP)/90mmHg(1mmHg=0.kPa),嗜睡、呼之可睁眼,混合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3.0mm,双眼向右侧凝视,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可,双侧巴宾斯基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
既往史:脑梗死病史10余年,无明显后遗症;高血压10余年,最高血压/mmHg,未规律服药控制血压,吸烟30余年,1包/d,饮酒少量,无规律,无嗜酒。
急诊行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未见明确责任病灶,除外出血,考虑缺血性脑梗死。急诊给予常规输液等治疗,2h后肢体肌力进行性减弱,嗜睡加重,口吐白沫,呼之不应,共发作两次,每次持续5~10min,患者加重后NIHSS评分25分。查体:T37.1℃,P89次/min,RR23次/min,BP/90mmHg,嗜睡、呼之可睁眼,混合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3.0mm,双眼向右侧凝视,面纹对称,四肢肌力0级,双侧巴宾斯基征(+),余查体不配合。
诊断:请急诊动脉溶栓组会诊,复核病史、查体及NIHSS评分,考虑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手术适应证明确,无手术绝对禁忌证,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全脑血管造影、血管内介入治疗。
2.治疗过程
对患者行急诊全脑血管造影,提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见图1),在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血管内治疗,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在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先后放入5F猪尾管及单弯造影导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发出小脑前下以远未见显影,提示基底动脉闭塞,给予SolitaireAB装置取栓后复查造影,仍有重度狭窄,置入APOLLO自膨式支架,复查造影显示血流通畅(见图2)。
术后查体:T36.7℃,P次/min,RR26次/min,BP/mmHg,药物镇静状态,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巴宾斯基征(+),余查体不合作。术后24h内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加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同时常规给予补液扩容、改善循环等治疗。术后48h内复查脑血管超声,检查时患者BP/61mmHg,RR次/min。超声所见: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右侧升高cm/s,声频粗糙,左侧流速正常,血管搏动指数正常。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血流速度不对称,右侧升高cm/s,声频粗糙,左侧流速正常,血管搏动指数正常。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正常,频谱形态正常,血流声频未闻异常,血管搏动指数正常。双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呈低搏动血流频谱改变。分别压迫双侧颈总动脉,同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呈高阻型血流频谱改变。基底动脉未探及血流信号。该超声结果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终末段轻度狭窄,基底动脉闭塞性病变,考虑放置基底动脉支架后再狭窄到闭塞可能(见图3)。
术后1周时体格检查:T39.0℃,P次/min,RR27次/min,BP/88mmHg。查体:闭锁状态,双侧瞳孔等大3.0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略减弱,双侧巴宾斯基征(+),余查体不配合。
患者术后持续高热,给予物理降温、抗生素等对症处理,体温持续高,39℃左右,考虑中枢性高热,持续物理降温,继续留院观察,无明显好转。患者3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5分,90d后随访时患者死亡。
3.病例分析
3.1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概述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basilararteryocclusion,ABAO)是一组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基底动脉血流阻断,常引起脑干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锥体束及小脑症状,如眩晕、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等。常因病情危重死亡。研究显示,ABAO占所有大血管卒中的6%~10%[1],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病死率可达75%~86%,未经治疗的ABAO患者病死率高达90%[2];早期行血管再通能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3],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3.2血管内介入技术
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治疗方法包括动脉溶栓(intra-arterialthrombolysis,IAT)、静脉溶栓(intravenousthrombolysis,IVT)联合IAT、机械取栓(mechanicalthrombectomy,MT)等。急诊血管内治疗的目的是使血管再通,在治疗的时间窗内尽快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以使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到最低限度。由于ABAO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预后极差,静脉溶栓效果差,尚无其他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故患者年龄、延迟诊断、CT低密度灶、NIHSS评分较高均不应成为血管内治疗的禁忌证[4],同时对于时间窗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ABAO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时间窗可延长至发病24h[5]。目前对ABAO患者的血管内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3.2.1动脉溶栓
IAT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IAT治疗的血管再通率较高,溶栓时间窗较IVT宽,且随着IAT的开展,操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溶栓操作设备不断更新,将会使IAT治疗的优势更加显著,因此对于ABAO,IAT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然而,已发表的关于ABAO的病例报告或小样本研究,对于治疗方法、溶栓药物、溶栓时间、侧支循环等方面的因素未加以衡量或控制,对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应用IVT、IAT治疗ABA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7]。
3.2.2动静脉联合溶栓
年,Eckert等[8]和Nagel等[9]在一项针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多中心研究中提出了“架桥理论”的新概念,即采用阿昔单抗IVT、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IAT,以及残余狭窄严重的情况下联用支架置入术的组合式治疗模式。结果显示:架桥组的血管再通率83.7%、生存率58.1%、预后良好(mRS评分0~3分)所占比例(34.9%,均高于rt-PAIAT组,该组分别为62.5%、25.0%、12.5%。与单纯行IVT或IAT相比,“架桥理论”治疗方案具有更高的椎基底动脉血管再通率和更好的预后;其可能解释为,在行IAT治疗前持续静脉滴注阿昔单抗可软化基底动脉血栓,从而提高血栓溶解后的再通率。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抗血小板治疗后,rt-PA剂量需减量,因为使用rt-PA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10]。
3.2.3机械取栓及支架置入
目前机械取栓有Solitaire、Penumbra、Merci等类型,Merci的再通率较低,有研究表明Solitaire优于Penumbra和Merci[11]。对于闭塞基底动脉等颅内血管病变患者,应用SolitaireAB装置可明显改善预后和再通率,有报告称其再通率可高达90%[12],如果取栓失败,则微导丝与支架部分解脱分离,将支架留在狭窄处。有关56例患者的报告指出,其中15例患者的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13],所以应用SolitaireAB装置不但具有较高的再通率,还具有即刻实现血管再通的优势[11]。
3.3抗血小板治疗
4.小结
(此处内容略、详见全文)
(《卒中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 上一篇文章: 通海爱心传播,又一河西小脑萎缩老人走丢,
- 下一篇文章: 严重的帕金森病综合症尿失禁小脑萎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