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冻干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

时间:2016-11-19来源:疾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摘要

目的:探讨血塞通冻干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

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依达拉奉静脉滴注及丁苯酞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冻干粉静脉滴注。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黏附、释放、聚集功能的变化,同时进行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常规、血生化检查。

结果:应用血塞通冻干粉后治疗组患者的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2b及CD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塞通冻干粉能抑制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激活和PMA的形成,有明确的抗血小板作用。

中医中药是我国医药体系的一大特色,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关于中药制剂疗效的循证医学研究较少。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与血小板活化相关的标志物,验证了血塞通冻干粉的抗血小板作用。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年1月-年1月收治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均符合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发病至入院时间<24h,既往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病史,或服用过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或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不予入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5岁,平均(64.5±3.6)岁。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具有均衡性。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抽静脉血送检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抽血时不用止血带,开始2ml血弃用,检测时间在1h内。抽血后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拜阿司匹灵)0.1g,2次/d,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2次/d;丁苯酞mg,2次/d作为基础治疗,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冻干粉(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mg静脉滴注,1次/d。10d后复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hs-CRP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CD42b、CD61、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CD62p、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及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AC-1、CD62p、P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血小板活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血小板的黏附、释放、聚集等反应统称为血小板活化。活化血小板与静息血小板相比,其质膜糖蛋白和颗粒膜糖蛋白常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糖蛋白便成为活化血小板的检测标志物。我们检测的膜糖蛋白有:(1)GPⅡb/Ⅲa,其CD单抗为CD41/CD61,主要与血小板的聚集有关;(2)GPⅠb/Ⅳ,其CD单抗为CD42b,主要和血小板的黏附有关;(3)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其CD单抗为CD62p,是血小板激活晚期标志物。另外还检测了早期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以及PMA。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CD42b、CD61、PAC-1、CD62p、PMA、hs-CRP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脑梗死患者的PMA与hs-CRP呈正相关,提示血小板的活化与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形成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后,CD42b和CD61明显下降,说明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被抑制,而CD62p、PAC-1、PMA升高,提示肠溶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激活及PMA无抑制作用,与Sharpe等的动物实验结果一致,这可能是部分患者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具活血化瘀、通脉活络、扩张毛细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供、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从而防治脑缺血损伤。治疗组加用血塞通后CD42b、CD61、PAC-1、CD62p、PMA均下降,说明血塞通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及PMA的形成,与肠溶阿司匹林合用,增强了疗效。两组hs-CRP均有轻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炎症过程起作用,但肠溶阿司匹林及血塞通均不能明显改变炎症进程。

脑动脉硬化、血管内皮损伤、胶原暴露使血小板黏附,同时血管内皮损伤造成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产生高切变力以及脂肪斑块破溃等使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后发生同源性聚集和异源性聚集,异源性聚集中最有意义的是血小板与白细胞的聚集。血小板和白细胞活化后,其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增加,黏附分子与配体相互结合和(或)通过纤维蛋白原的桥接作用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aggregates,PLA)。PLA形成微血栓可以阻塞小血管,释放多种炎性递质、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进一步收缩,促使血栓形成而导致血管阻塞面积增大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血小板可与不同类别的白细胞结合分别形成PNA、PMA和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IyA)。多项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PNA和PlyA并无显著性增高,但PMA显著增加,故我们选择了PMA作为检测PLA的指标。

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公认有效的脑梗死治疗方法,肠溶阿司匹林作为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治疗及预防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的确有部分患者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仍然不能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或复发。我们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后与血小板活化相关的标志物的变化,发现肠溶阿司匹林仅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而对血小板的激活及PMA的形成无任何抑制作用,这与Lukasik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单纯应用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不够的,而加用血塞通冻干粉后,血小板的激活及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形成明显受到抑制,提示血塞通和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合理可靠的。

来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第21卷第4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小儿白癜风怎样治疗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jbzz/119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