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工抒怀十八文友笔下的慈父情第一辑

时间:2017-4-13来源:疾病知识 作者:佚名 点击:

编者小语:

今天是父亲节,一个温情而刚毅的日子。

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臣服——匠工文坊的13位文友,不约而同地写下一段段优美、深情文字,以慰心怀,感念父恩。

为了增加文字写作的挑战性、趣味性、互动性,组织者费尽心思,邀请了沈阳某大型集团的总裁办调研秘书朱连强、党委秘书王晶、工会干事李丽莎、团委干事姜姝、厂报主编王宇等5人,在这些作品被匿名、评判者互不知情的条件下,每人挑选出所钟爱的5篇作品,并给出了一段评语(附相关作品后)。

13位写手的作品,以作者姓氏笔划为序列出:万有裕、边涛、孙政、李健维、刘秀梅、任秋爽、张端、张波、张逸童、吴亮、杨冰、崔沈霞、韩伟、

感谢13位作者、5位大众评委的全力支持。

怀念父亲

沈阳公用/万有裕

父亲英年早逝,享年44岁。父亲生命的最后七天是在昏迷中度过的。

三十二年来,父亲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睡梦中,还是那么慈祥可亲;父亲的故事常常出现在回忆里,还是那么让我感动;父亲的教导常常回响在耳边,还是那么亲切和蔼;父亲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还是那么平凡而光荣。

父亲的祖籍是山东招远。年奶奶带着不满九岁的父亲和襁褓中的姑姑从龙口上船,经大连闯关东来到沈阳。落脚后,父亲在一小业主开的私营面粉厂做了童工,吃尽了苦,遭尽了罪。直到年公私合营后,父亲来到沈阳市回民食品厂工作,成为一名当家作主的工人。父亲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受到了厂领导和工友的好评。年调资时,父亲调的最高,超过了那个小业主。小业主发牢骚说,劳力还比东家工资高。领导批评小业主说,新社会了大家都平等,调资看工作、比贡献,谁贡献大谁涨得多。听奶奶讲,年,也就是我出生那年,父亲第一次被大家推选为厂里先进生产者。那天晚上父亲把奖状端端正正挂在了墙上,全家人很高兴,奶奶还特意备了酒菜,父亲也小酌了两杯。

父亲一生获得过多少奖状,家里人没有做过统计。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里的四面墙上几乎挂满大大小小的奖状。奶奶在世时说,这些奖状分为五个层级,即厂里的、公司的、局里的、市里的和省里的。那个最大的、质地最考究的就是父亲年荣获的辽宁省先进生产者,这也是父亲短暂一生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父亲工作上任劳任怨,政治上积极进步,文化上也不甘落后。年七一前夕,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街坊邻居们知道后都夸奶奶养了个好儿子。父亲没念过书,只是年参加了当时的扫盲班,他的文化都是从那本老新华字典学来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每天晚上都要翻几遍那本字典的,时常还要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日积月累,父亲识的字越来越多,文化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件事我一直难以忘怀,年我上了中学,那天写作文,写到“肇事”时“肇”字不会写,就问父亲,他几乎未加思索提笔就写了出来,我还将信将疑,偷摸查了下字典,没成想多此一举了。

进入六十年代后,每到年终岁初,父亲都会捧回三四个奖状,而且级别一个比一个高。与奖状同时来到我家的还有那些印有“纪念”字样的搪瓷缸、日记本和各式钢笔。我在学生时代记的七八本日记都是用父亲给我的钢笔和日记本记的。长大后我拾起那些记忆的碎片,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父亲之所以荣获这么高的荣誉,主要是他对党有感恩心,对工作有敬业心,对企业有奉献心。年春,父亲患了阑尾炎,手术后在家休息了三天,线还没拆就坚持上班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没在家过过一个团圆年,每年除夕夜都是他去厂子里值班,竟成了食品厂的“惯例”,至于说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星期天、节假日不休息,在父亲那里都是习以为常了。

这些奖状就是父亲忠于党、热爱人民、奉献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些奖状凝聚着他的汗水、心血和精神,也一直是激励我成长进步的动力。遗憾的是我没有超越父亲的荣誉,每每想起都觉得愧对了父亲的奖状。

记得年秋天开学,我上了小学四年级。由于前任班主任分娩,我班新来一位50多岁的王老师做代班主任,她负责教我们算术和语文。

由于受“文革”的影响,教学已经乱了套,新课本还没有发下来。那天王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我们先是全体起立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坐下后王老师说,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毛主席去安源的故事。王老师讲的绘声绘色,我们听的聚精会神,想象着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晦暗岁月。下课前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每人写一篇日记。这下可把同学们难够呛,说实话在那特定的年代,虽然念了三年书,但汉语拼音都没学明白,就别说写日记了。

作业总是要完成的,只好向父亲求教。吃晚饭时,父亲还没回来,我们只好先吃了。饭后我拿出本和笔,但不知写啥,搁那儿干楞着,一心盼着父亲早点下班。天完全黑了父亲才疲惫回到家,母亲把饭菜热了,催促说快吃饭吧,吃完了教孩子写日记,这憋一晚上了一个字还没写呢!父亲放下了筷子,打开那个上了锁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带红塑料皮的日记本,边给我边说写日记要用日记本,我打开一看,日记本的扉页上印着“沈阳市商业局先进生产者纪念”字样。父亲说先打个草稿,再往本子上抄。我说爸我不会写,还不知道写啥呢。父亲说,日记日记就是记每天发生的事,把一天中最有意义的事记下来。今天学校有啥事啊?我想了想说,语文书没到,新来的王老师上语文课,给我们讲了毛主席去安源的故事。父亲说那就写这件事吧!我轻轻地咬着铅笔,体会了万事开头难的滋味。父亲和蔼地说,我给你开个头,然后你接着往下写,我连声说行行。“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由于新教材没有到,新来的王老师…”我把草稿拿给父亲看,父亲帮我改了三个错别字,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我把“安源”写成了“安元”。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一生中第一篇日记。次日,我把那个崭新的日记本交给了老师,看着其它同学用作文本写的日记,我心里感到特别的自豪。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记日记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年春,我步入了中学。那年夏天放暑假,老师领我们去了东陵公园,回来后要求每人写一篇游记,我写的游记竟成了范文,在全学年各班轮回演讲,使我信心大增,对写作发生了兴趣。从此我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源于那篇游记,但根子却是父亲教我写日记。

年,刚过新年不久,一天,放学的铃声响过,我正收拾书包准备回家,班长告诉我,班主任王老师让我去教师办公室。我蹑手蹑脚来到王老师面前,“听学生说你父亲是省市先进生产者,是吗?”王老师问。我说:“是。”王老师接着说:“学校要组织一场忆苦思甜报告会,想请你父亲作报告。你回去和你父亲说一下。”那天晚上父亲到家后,我就把这件事和父亲说了,父亲答应了。

忆苦思甜报告会在放寒假前一天下午、在驻校单位俱乐部举行,学校近一千名师生聆听了父亲作的忆苦思甜报告。那天父亲穿着那身洗的发白的蓝工衣走上台,校领导介绍了一大串父亲获得的荣誉,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父亲先是给师生们鞠了躬,落座后父亲侃侃而谈。他从我爷爷闯关东说起,当时山东老家人多地少,生活的非常艰难,爷爷撇下妻儿老小孤身来到沈阳,想挣点钱养家糊口。年日本鬼子扫荡山东,烧杀掠夺,无恶不作,为了逃命,奶奶领着父亲和襁褓中的姑姑几经周折来到沈阳,找到了爷爷,一家人刚团聚,爷爷就被小鬼子杀害了。当时爷爷在小鬼子的兵工厂干活,一次厂里丢了几十箱子弹,小鬼子怀疑有人私通“八路”,把当班的爷爷和几位工人拉出来讯问,然后一番严刑拷打,见无人承认,恼羞成怒的小鬼子一气之下就把爷爷他们杀害了,孤儿寡母的奶奶只好带着父亲和姑姑沿街乞讨。年光复了,本想会有好日子过了,谁曾想国民党一来,老百姓又遭殃了,物价涨的一麻袋“金元券”也买不了二斤苞米面。看着饥饿的父亲和姑姑,奶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为了不被饿死,奶奶想把姑姑卖给一大户人家,换点粮食。讲到这儿父亲哽咽了,他掏出手绢擦了擦湿润的眼角。我再看周围的同学,好多女同学都流出了泪水。后来一位好心的山东老乡劝奶奶不要卖女儿,并在他的帮助下,才过熬了那段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苦难生活。

父亲作完报告后,还有一项议程,就是吃忆苦思甜饭,让同学们亲口尝一尝万恶的旧社会老百姓吃的是什么。每人发了一个用糠掺杂菜叶子蒸的菜团子。父亲没有走,他主动要了一个,大口吃了起来,父亲这么做感动了许多同学。但那菜团子真的很难吃,至今我还忘不了那难以下咽的滋味。我咬了一口,越嚼越有种要呕吐的感觉,我悄悄地把菜团子掰碎,趁同学不注意放进了兜里。

晚上吃饭时,父亲见我食量照旧,就问我:“你没吃菜团子吧!”我嗫嚅答道:“没吃,吃不进去,就揣兜里了。”父亲让我把菜团子拿出来,我把那些碎团子递父亲,他划拉到一起放进那碗高粱米粥里,连粥带菜团子一起吃了。

此事过去了三十八年,父亲用他的行动给我上了第二堂忆苦思甜课,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我爱看报,并养成了藏报、剪报的习惯,那十几袋子藏报和二十多本剪报就是见证,这也得益于父亲的影响。孩提时的记忆仍很清晰,父亲下班吃完饭,就点燃一支烟开始看报,有时还拿出本和笔记点什么。记得七八岁时父亲开始让我去买报,每天给我五分钱,那时沈阳日报四分钱一份,剩下一分钱我就买了糖块,这使我买报的积极性很高。

有一天傍晚买完报回家路上突降大雨,我把报纸叠了又叠攥在手里往家跑,到家时衣服全淋透了,我急忙展开报纸,还好湿得并不多。这时父亲下班回来了,他见我浇的落汤鸡的样子,又看看还有些湿的报纸,心疼地说:“儿子,下雨天就别去买了。”他随手从兜里掏出五分硬币给我,算是对我雨中买报的奖赏。

我永远难以忘怀的一次买报是年12月27日。头天晚上收音机里播发了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临上班前父亲叮嘱我去买份人民日报。那时没有售报亭,买报纸要去邮局的报刊门市部,我顶着寒风步行30多分钟,来到沈阳最大的太原街报刊门市部。买报的人很多,大家依次排队等候,买完报回到家已是十点多钟了。奶奶告诉我父亲早晨上班路上骑车摔倒了,医院抢救呢。医院,看着昏迷不省的父亲,痛哭失声。

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厂里的工友们来了,烟糖公司的领导来了,商业局的领导也来了,一周后父亲因脑出血离开了我们,年1月3日22时15分,父亲停止了呼吸,结束了他平凡、勤劳、光荣、奉献的一生。那张人民日报也成了我心中永久的痛。

1月6日,父亲的追悼会在回龙岗革命公墓举行,各级领导和工友数百人参加了追悼会,他们泪流满面,在父亲的遗体前鞠躬默哀,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我至今还记得悼词中对父亲的评价:“万宝鑫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他不愧为省市先进生产者的荣誉,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时光如梭,往事悠悠,籍此文怀念我的父亲!

朱连强: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墨、以回忆往事为线索,写出了父亲平凡而光荣的人生经历(几个比较典型的情节片断),于平铺直叙中颇见艺术表现功力,故事真实感人、充满正能量。

李丽莎:感情真挚,文字朴实,回忆了父亲政治上要求上进,对子女学习上要求严厉和生活上给予体贴关心。父爱,永远都是那么含蓄,那么平淡,那么让人感人至深,从细微入眼,从平凡中见真情。

王晶:文章用极其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爱岗敬业,努力自强,认真负责的伟大父亲形象,尽管父亲离开多年,但父亲对党的负责,对工作的负责,对家人的负责,对作者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无疑是令人尊重和学习的。

念父

沈阳燃气/边涛

高大如山可靠、万事疑惑可解、冷峻严词难近、招之必来无难言!总有一款深聚情感之回忆!父亲的存在,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理解、感悟!他是一种淡然,一种火爆,一种爱护,一种依靠,可任何情感的交集从不冲突!儿时的我,也或许每个男孩都想一夜之间成为像爸爸那样拥有坚实臂膀的男子汉,当成为男子汉得到自己第一月工资或者第一笔收入,第一个成就,父亲瞬间变成沟那边的可怜人。一时或说懵懂时的激昂冲淡不了浓重的父子情!今生为数不多的记忆片段:

他淡漠的看着我进入男子汉行列的第一个荣誉证书,而且还很不流利的念着!那种不被他认可的荣誉像是我偷来的一样。任何体觉都在暴怒,我真后悔让他看,甚至想一下撕烂他不愿意看的荣誉。尴尬的时间一直在继续,直到他念完最后的句号。真不理解我的努力我的成绩怎么就这么不招他待见?他,眼神坚定地看着我,没有一丝笑容,儿子你长大了!但你知道吗?荣誉也好耻辱也罢,昨天将不可改变的成为之前的历史,今天的努力才是明天美好的回忆!荣誉只是对你昨天的肯定。随后他低腰弯身,一个好大的箱子被他从床下拉了出来,掀开箱盖,层层叠叠的红红的荣誉证书填满了整个箱子!这是我从不知道的秘密,从不了解的他。

一生要强,从没服输的他在刚刚退休就患上了脑梗。随着再次复发,小脑萎缩日渐明显。次年,妈妈被确诊为卵巢癌!漫天的乌云浓密地笼罩在家的天空上。这一年中,我的姐姐和我都在尽量克制中若无其事。但不论怎样也瞒不过他们的眼睛。妈妈很坚强,是一辈子不会说痛的人。日常的问候都会在他傻笑的脸上看到莫名的泪珠。年关刚过,妈妈辞别,老爸坚持要去,直到给老妈换完衣服,老爸执拗上前抱着妈妈,他的脸上始终没有傻笑,也没有泪珠!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情感空白看我思维!

怎样认知工作、为人、为父、情感!又是一个父亲节,老爸节日快乐!!!

坊主感言:一生挂念一生情,

无痕岁月任纵横。

满腔皆是无限爱,

化作青山夕阳红。

老爸(外一首)

沈阳党校/孙政

公园里的老爸

轮椅上不言不语

笑意慈祥温暖

嘴角挂一丝难以察觉的神秘

他是否在心里得意

谁可以像此刻的我

叫每个人一声,孩子

看蹒姗学步的婴童

他心里说

孩子,不急

从你到我的距离

很长也很短

不必在意这一次跌倒

多跌几次步伐更加坚实

看奔跑追赶的少年

他心里说

孩子,不急

你跑过所有同伴

也跑不过匆匆岁月

人生其实没有起跑线

只能与时光一同慢慢长大

看脚步匆匆的青年

他心里说

孩子,不急

你奋斗的所谓天下

不过是眼前的一片浮华

奈何不了四季轮转

身后总有一季又一季春花

看步履渐沉的中年

他心里说

孩子,不急

责任是一副旅途中的扁担

你离我最近而行囊最重

为了终点与我握手

必须学会放下

姜姝:朴实而有内涵,从婴童到中年,夹杂着对人生的体验与感受,新鲜灵动,给人以启迪。

王宇:诗歌里的“老爸”是一个群像,集合普天之下所有“老爸”对子女全部的爱。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到步履渐沉的中年,一句“孩子,不急”道出父亲无尽的爱。

李丽莎:欲知断肠在此时,怅望长空一洒泪!作者用一种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深深的爱,作者对父爱的描写不露声色,却催人泪下。每一个字、没一个词,都浸透了父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情真意切。有了父亲的领航,自己才从幼小牙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老爸的儿童节

沈阳党校/孙政

儿童节这一天,老爸突发脑梗住院,有感于此,含泪做此诗。

老爸,今天

是您的儿童节

让女儿陪您在病房庆祝

您此刻可以做回

那个懵懂初生的婴孩

就让女儿

为您能睁开双眼

对我绽放每一丝笑意而欣喜

为您能顺利

喝下每一勺汤水而激动

为您能张启嘴巴

吃下每一口饭食而欢呼

为您能再自己

动一下双腿而兴奋

为您能再喊

一声女儿的名字而落泪

让我们重新成长

学习微笑

学习说话

学习喝水

学习吃饭

学习走路

学习拥抱

老爸,今天

是您的儿童节

让我们一起加油

共同努力

再一次重生

朱连强:一首真正的好诗,最可贵之处就是能否用真情去打动人,任何表现形式都是为主题内容服务的,而这首诗基本上做到了。此诗虽然很短、很简单,但真情流露恰到好处,从表现手法到结构安排和语言特点,都可让人称赞。

沁园春.慈父颂

北方重工/李建维

父爱凌霄,父爱淹溟,父爱越峦。念佐儿展翅,身心瘁瘁;助子腾鹜,精力殚殚。意意凝魂,情情浸魄,寸草春晖育俊彦。丹心洒,任银丝染染,虎背弯弯!德德品品达巅,映日月光辉弥地天。仰餐风宿雨,铸家旺旺;披霜冒露,造户蛮蛮。誉誉疾推,功功俱弃,握瑾怀瑜楷范传。偷祈祷,盼瑞祥岁岁,康健年年。

坊主感言:家有慈父心,

儿孙自从容。

举杯邀明月,

酒伴今宵风。

您是我的传说

惠天热电/刘秀梅

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想法,想和父亲牵着手,一起走在夏日的夕阳里。想象被斜阳拉长在地面上的影子该是何等的幸福!这样的一种场景始终在我当年幼小的脑海中呈现,可终究是一场梦,永远都没能实现。

我是一个没有父亲的人,一切与父亲有关的场景都是我的想象,以至于在当年择偶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对方要有父亲。可惜,我与父亲这个词无缘。

对于一个四岁时就没有父亲的我,朦胧的记忆就是那张照片,还有那天早晨我在窗台上,他在扫院子。就这些,仅这些,再也没有了。后来许多年里,关于父亲不太多的事情都是在母亲、姐姐、哥哥、表哥口中知道,那个叫做父亲的人多么的普通,却又多么的令人难忘。

父亲和母亲生养了我们姊妹五人,可以想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养育这么些儿孩子是多么的不易。仅凭父亲每月三十几元的工资,维持着一个家,该是多么的难。父亲单位领导看我家太难,就把单位砸桃核和捡桃仁的工作交给父亲,并且可以拉到家里完成。因为当年父亲在药材公司工作,桃仁是一种药引。我不知道多少钱一斤或者一麻袋,总之,在那个时候的每个晚间,一家人都坐在炕上砸桃核捡桃仁。听姐姐说,父亲总是一丝不苟的砸了捡、捡了砸,看到我们偷懒不认真的样子,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这件小事做不好,以后还会做什么大事情,还会有什么出息呢?”在相片里,父亲文质彬彬的样子,我能想象得到父亲当时说这句话的表情。直至父亲走了,我们家更要依靠捡桃仁儿添补家用。哥哥的手砸出了血泡,仍然坚持着,因为他忘不了父亲对他说的话……“这件小事做不好,以后还会做什么大事情,还会有什么出息呢?”

父亲很儒雅但他更善良,对待别人和对待家人一样,甚至有时候会更加厚待外人。

大表哥和父亲相处的很好,父亲也喜欢他。大表哥是舅舅的长子,当年十七八岁的样子,舅舅家的孩子也和我家一样,都是五个,舅舅又是农民,家里没有来钱的道,清汤寡水的过活,而我的家又何尝富足。大表哥却总是跑到我家来找姑姑、姑父接济。一大早天刚朦朦亮,就听到嚓嚓地小跑声音,父亲就对母亲说:“这是小会德来了,一定有事,你去看看,他需要什么?我们尽量满足他”。果然,大表哥是来要床褥子然后就住校。母亲听到父亲说话哪有不同意之理,把家里唯一一条崭新的褥子拿给了她的大侄子,大表哥胳膊里夹着一床褥子仍没有动地,他嗫嚅的表情,父亲看在眼里,却什么都没有问,只是塞给大表哥10块钱。这床褥子大表哥始终保存着,几次搬家也没有丢掉,就压在床底下。他说:“这是我大姑和大姑父留给我的念想,我要永远看着。”时值今日,大表哥提起父亲和母亲,就会大哭,现在他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那段情在他的心中永不磨灭。并且对我们的感情比对小表姐和小表哥的感情还要深还要浓。我不知道是不是父亲慈悲的力量,总之,我们之间的情意浓得化不开。

父亲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好东西,他把带点油水的食物全部都留给孩子们,自己仅带一盒高梁米饭上班,风里来雨里去。或许长期营养不良,或许其它原因,那么年轻尽然得了不治之症。听姐姐说,在鞍山温泉疗养院疗养时,他还一直念叨他的孩子们,想快点回家看到他的孩子们。可是,这个念却成了永恒。苦日子终于过到头了,可那个人却不见了,永远的不见了。相见到梦中都是没有可能,因为我根本记不起他的样子。

天意,我一直相信天意。那天游千山,在回城的路上一个不经意的一瞥“鞍山温泉疗养院”!我的泪尽然唰的一下流了出来,因为这是父亲曾经疗养的地方,他就在这个地方走完了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和父亲如此之近,即使在照片前,即使在墓地旁,而此时又是为什么如此动情?冥冥之中的安排,车子缓缓地滑动,回头望,斜阳正浓。

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牵着父亲的手,走在斜阳里大声欢笑!

父亲,你就是我的传说!

李丽莎:文笔流畅,言语朴实,虽是记忆中的父亲,笔者却通过有血有肉的文字令父亲的身影犹在眼前,画面感极强。文章末尾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油然而生。

王晶:作者从小时候的很少的记忆以及家人的描绘中慢慢勾勒出一个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循循善诱的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文章字里行间都带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引发读者的情不自禁的共鸣。最后一句“父亲,你就是我的传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你的风雨,我的兼程

沈阳机床/任秋爽

有一种爱,从血液中来,

一生相伴,儿女情长;

有一种爱,自血脉中来,

一世亲缘,感恩心上。

这种爱,是顶天立地的铁骨铮铮;

这种爱,是含辛茹苦的风雨兼程;

这种爱,叫做父爱。

父爱,

是年幼蹒跚学步时牵你的手,

是运动会时为你呐喊的”加油”;

是夜深人静接你放学的坚守,

是考场外风吹雨淋焦急的等候。

父爱

是骑着破旧自行车奔波的车轮,

是撑起家里柴米油盐的守护神;

是看着孩子幸福才会微笑的单纯,

是女儿出嫁时老泪纵横的难舍难分。

父爱,深如海,重如山。

三十三年前,一位年轻的父亲迎来了一个弱小的新生命—自己的女儿。面对女儿的啼哭,他一度束手无策。每一天,这个小生命都在成长着,她的一颦一笑在父亲的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他被感染者,感动着。他经常很夸张,用嘴刁着尿布的一角,腾出双手拧干;他经常很夸张,极少言笑却手舞足蹈的为博女儿开心一笑。他心目中原本似乎不属于男人该做的事情在不经意的时光里都做了一遍又一遍。

二十六年前,一个梳着两个羊角辫的女孩拉着父亲的手走进了小学,开始了学生生涯。当父亲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女孩突然抱住了父亲的大腿,哭着说害怕,不让他走。父亲摸了摸他的头,说:“我们玩一个游戏,你往左边跑,我往右边跑,看谁跑的快”,女儿开心的跑进了学校,他悄悄的站在校门外的角落里,眼巴巴的看着,脸上挂满了担心。

十七年前,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即将走进中考的考场。因为父亲出差,未在国内,只有母亲的陪伴。母亲叮嘱个没完,但是她并不嫌烦,因为她知道,母亲的话语里,有一半是替父亲说的。就在准备出门的时候,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女孩接起电话,父亲气喘吁吁的说“找个国际长途太不容易,幸好你还没出发,闺女,好心态就行”。电话的这边,女孩已泪流满面,她想象的出,父亲是多么的焦急,在岛国的一个小镇中,清晨出发只为寻找一部可以打通的国际长途,只为一句让女儿安定的话语。

十四年前,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如愿考上了大学。报到那一天,父亲在拥挤的人群里,交学费、取生活用品,领书籍……他的身材并不高大魁梧,经常被人群淹没不能被认出。他习惯了,家里所有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都主动去做好,苦和累的事情都自己扛。而女儿也习惯了总是向他索取,却未说过谢谢他的不容易。

六年前,一个女孩就要结婚了,在婚礼前夜,父亲辗转反侧,他失眠了。他把女儿这近三十年的成长一一回顾了一遍,天蒙蒙亮的时候,他轻轻的到女儿身边,给女儿剪起了脚指甲。他背对着女儿,几次停下来,用手去擦眼泪,并叮嘱着“以后自己有家了,要勤快一点,不能再像个小孩子总有小性子”。女儿弱弱的答应着,泪水已经打湿了衣襟。婚礼上,父亲穿上了特地新买的西服,将女儿交给了那个年轻的男人,这辈子,愿你接替我更好好的爱这个女孩,不能让她伤心哭泣。

父爱,就是不善于表露,却总是在不经意中创造的奇迹。

他不曾说过,在女儿高中的时候,他的妻子的单位都遇到的经济危机,工资仅够生活糊口,可是他把压力深深藏起,用瘦弱的脊梁撑起了一片天;他不曾说过,他的腰一度疼痛难忍,需要休息静养,可是他却轻描淡写,用双手顶起我们的家;他不曾说过,在女儿的婚礼过后,他回到家望着女儿那空荡荡的房间大哭了一场,虽然曾经他经常抱怨,女儿在家的时候家里就会很吵,其实那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他不曾说过,因为生养的是女孩,所以注定这一生牵挂要多一些,加班的接送,交友的叮咛,生活的磨练……

苦尽甘来,生活本质悄然改变,父亲牵挂的孩子长大了,可是皱纹却爬上了他的额头。只希望,时光你慢些走,让他的孩子还有机会去牵起他的手,就像当年,他也曾握紧一双小手,用男人的身躯遮风挡雨,换来她未来一路兼程……

朱连强:作者以散文诗开头,再以富有对称结构美和充满深情的讲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位可亲可敬“父爱深如海、重如山”的父亲形象。具有“平中见奇”、“环环相扣”、“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

姜姝:文章代入感极强,寥寥数笔,父亲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读者的脑海中。情感真切自然,以平淡心现真实情。爱子女总胜过自己,就是父爱最真实的写照。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希望每一个子女都可以真正做到。

王宇:以女儿人生的几个关键时间点为主线,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娓娓道来,感情真挚,描写细腻。

李丽莎:作者通过细腻的笔墨,用自身的成长见证了父亲的老去,从几个不同的年龄段入手,把朴实勤劳的父亲写活了,平凡的老人用无私的父爱折射出伟大的光芒,让人看了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父亲节征文“第二辑”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jbzs/586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