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吞咽障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115.html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有效强度及其神经机制。
方法:年1月至年12月,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n=20)、中强度组(n=20)和高强度组(n=20),分别给予1.0mA、1.5mA和2.0mAtDCS,共30d。治疗前后观察吞咽造影和脑电α波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高强度组口腔期评分升高(t=-2.,P0.05),α波优势频率显著升高(t=-6.,P0.)。
结论:高强度tDCS可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
脑梗死;吞咽障碍;经颅直流电刺激;脑电图
吞咽障碍是食物从口腔到胃推送过程中一系列功能障碍的总称。脑梗死后,约37%~74%患者并发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可引起脱水、误吸,严重者可致死亡。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已成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有较好疗效,但其有效强度尚未统一,中枢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拟观察不同强度tDCS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和中枢兴奋性变化情况,探讨有效治疗强度以及中枢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至年12月在浙江中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首次发病,病程≤6个月;③吞咽造影证实有吞咽障碍;④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治疗;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其他引起吞咽障碍的疾病;②颅内有金属异物;③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病情危重;④脑干和/或小脑梗死。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低强度组(n=20)、中强度组(n=20)和高强度组(n=20)。三组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本研究经浙江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ZSLL-KY--)。
1.2方法
所有患者口服氨氯地平5mg,每天1次;拜阿司匹林mg,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丁苯酞mg,每天3次。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仪(江西华恒京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根据脑电图国际10-20标准定位系统,阳极置于病灶对侧C3/C4点,阴极置于对侧肩部。电极安放前酒精棉脱脂。低、中、高强度组分别采用1.0mA、1.5mA、2.0mA电流治疗。每次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30d。
1.3观察指标
1.3.1吞咽造影
治疗前后采用VS-20D数字胃肠X线机(岛津公司)行吞咽造影。嘱患者吞咽一定量的含硫酸钡流质、半流质和固体食物,观察食物在口腔期和咽期吞咽情况,以及误吸程度。采用Smithard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评定,评分越高吞咽功能越好。
1.3.2脑电图
采用ML2型脑电分析仪(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对患者进行脑电扫描。检测前1d嘱患者洗净头皮。患者舒适坐位或卧位,安静闭眼。根据10-20系统,在F3、F4、C3、C4、P3、P4、O1、O2、F7、F8、T5、T6共12个位置放置记录电极,安置前酒精棉球脱脂。参考电极置于双耳垂。分析脑电α波优势主波频率和α波竞争图。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xˉ±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结果
2.1吞咽造影
治疗后,三组口腔期、咽期和误吸程度评分均有升高趋势,但只有高强度组口腔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2脑电图
治疗后,三组α波优势主波频率均有升高趋势,但只有高强度组口腔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见表3。脑电图α波竞争图见图1。
3讨论
脑电图是研究大脑功能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可在自然状态下了解大脑的活动和兴奋抑制状态。α波可反映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程度,可动态、量化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一般认为α波的频率范围在8~13Hz。兴奋状态下脑电α波增多,主波频率增高,各脑区间协调性增加,脑的有序性增强,有利于功能恢复和学习记忆。利用脑电α波分析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越来越受到人们
- 上一篇文章: 寸草春晖不知从哪天起,老爸变得爱唠叨h
- 下一篇文章: 磁敏感血管征在急性脑梗死诊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