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一个家庭,从不好好说话开始

时间:2018-8-1来源:疾病危害 作者:佚名 点击:

1

这是真的。

认识的一个中年男人,性子暴,三天两头疯狂骂孩子。

你能想象的污言秽语,他大都向孩子招呼过。

孩子高考前夕,忽然起不来床。关在房中,不上学,不吃饭,不和任何人说话。他自然又骂。可是再也无济于事了。孩子在他骂完离开后,打开煤气自杀。

所幸的是,母亲及时赶回,将灾难制止。

这个父亲不解:“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这么差么?不就骂了几句?”

他不知道的是,他每一次辱骂,从来没挥发,也没被时间稀释,孩子一直留着,把这些话语一句一句地,栽在日记里。

到如今,已经攒下了十多本厚厚的日记。

日记里,多是关于她遭受的贬损,承受的羞辱。字里行间则满是抑郁至极的话语:“为什么我不得暴病死掉......”

“死了,就不会骂了吧?”

2

我们以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不骂不成人。因为“这是教育”

可是,我们误会了:教育与骂,是不能划等号的。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就讲述过这种现象。

实验人员找到几十个孩子。

第一组孩子,让他们进入一个房间,观看实验人员与房间内的玩偶温柔拥抱,说话,唱歌。

第二组孩子,则让他们看到实验人员对玩偶疯狂踢打,辱骂,摔来摔去。

结果可想而知。

第一组孩子,也习得温柔。

第二组孩子,习得暴力。

是的,暴力的教育,不会结出美德之花,智慧之果,而是会结出残暴之实。

当你用语言暴力作为教育手段,你就已经悖离了教育的初衷。

3

这个动图,想必大家都看过。

年9月,泰国。

一个当警察的父亲下班,回到自家小超市,看到儿子在玩游戏,一时间怒从心中起,不断喝斥。

儿子没有理睬。

父亲掏出配枪,将子弹上膛,放在儿子面前,说:“你有种就别活了。”

说完转身走了。

嘣,身后一声恐怖的枪响!

他一转头,儿子趴在桌子上,已开枪自杀。

父亲如遭雷霹,也倒在地上,痛苦得撕心裂肺。

可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要知道,语言是真的能杀人的。

4

年,沈阳心理研究中心,有心理专家采访一群少年犯。

这些少年犯中,个个只有十几岁,但要么盗窃,要么杀人,身上罪孽累累。

心理学家追问他们的家庭。

然后发现一个可怕的规律:父母在他们童年时种植什么,以后就收获了什么。

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幼年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

母亲戾气爆棚,动不动就歇斯底里地骂:“你个畜生,你怎么不去死!”

后来,他果然自残,自虐。

中年没念完,他辍学,去洗头店打工。

有一回,他帮客人洗头,因为水烫,客人投诉了他。

老板怒不可遏,对他大骂:“你怎么不去死?!”

这句话勾起小林痛苦、屈辱、怨恨的回忆。

他回到童年时那个无助的孩子,本能地反击,他拿起一把水果刀,连捅自己的老板。

最终,老板不治身亡。

而他锒铛入狱。

“怎么不去死”,终于变成了一把刀。

先刺向孩子,再刺向他人。

还有一个孩子,长期被母亲骂:“一天到晚就知道吃。”

他在这种羞辱中长大。

对人仇视,于己轻贱。

中学时,又有同学骂他:“一天到晚只知道吃。”

他一时羞愤难当,扑上去,用刀子捅瞎了同学的双眼。

“就知道吃”,由隐形的利刃,终于变成杀人的利刃。

还有一个少年犯,童年时一直被父亲辱骂。

骂得最多的,就是猪脑子。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猪脑子,他学会了赌博。

越赌越大,越赌越大。后来钱全被设计套光。

他去理论,被赌场里的人骂“无能,废物”。

愤怒的孩子拿了一把枪,杀了赌场里最有钱的那个人。

“猪脑子”由被摧残者,变成杀人者。

人怎么被对待,以后就会怎样对待他人。

在《“暧昧”的邻居》一文里,余杰曾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那些被施加虐待的人,很多都会沦为对更弱者的加害者。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苦难的转化。”

所以,被施暴的孩子,多数成为后来的施暴者;

被凌辱的羔羊,多数成为后来残害他人的恶魔。

可是,如果在童年之时,这些孩子就是被温柔相待的,又何至于发生后来的悲剧。

5

在涉世之初,父母百般打压,孩子就会像弗兰西肯斯坦一样,饮恶而生,食恶而长,变成恶的化身。

父母口出善语,口出良言,孩子就会收获春风一路,温柔一生。

你可能要问: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举两个正面例子。

有一天,一个父亲带着自己的一帮孩子,去一个小店吃饭。

其中一个孩子,不知因失误,还是能力不及,害大家输了足球比赛。

父亲心情不佳。

当孩子问:“爸爸,我可以吃草莓口味的吗?”

父亲没好气地说:“你没资格吃冰琪琳。”

孩子睁大双眼,可怜兮兮地道歉:“对不起嘛。”

但父亲很不耐烦,甚至开始骂:“你这个没用的家伙。我不会买冰淇淋给你,给我去那里坐好。快去!”

这种话语,许多父母也常常说。

但是,真正心怀悲悯、懂得爱与尊重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

一个穿黄衣的男子站在一边,听到了这番对话。

他很不是滋味。

当孩子含着眼泪经过他,一边走,一边说:“我已经尽力了。其他人都有冰淇淋吃耶。”

父亲还是生硬地拒绝,并骂他是个“卢瑟”。

这时,穿黄衣的男人忍无可忍,走到这个父亲面前,说了以下一番话。

他说:

“这样吧,你可以带我到外面街上,把我痛扁一顿。

但是,拜托,拜托买冰淇琳给他吧。

我们在人生中都会犯错。

但他只是个孩子。”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把手搭在这位父亲的身上。

眼神非常真挚。

我想,每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孩子,都会为之动容。

为了怕父亲反感,以为这是说教。

他以退为进,继续说:“恕我直言,我不是教你怎么教孩子。而是以同为男人的立场与你对话。”

“同为男人”,就能取得对方认同,减少抵触。

但“对话”,才是这位男子真正的目的。

父亲为自己辩护:“我只是想让他学到教训。”

这句话,每一个父母都不陌生。

许多父母几乎天天这样想,也这样说。大家在这句话的庇护下,对孩子进行控制、施暴而不自知。

但,不是的。教训不等于辱骂。

黄衣男子继续说:

“对,但你知道吗?

人生本来就充满挫折跟挑战,他早晚也会自己体会到这件事的。

而他们现在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爸爸会是我永远的精神支柱。”

最后,为了帮助一个孩子得到爱,他甚至提议,由他自己出钱,让父亲买一个冰淇琳给孩子。

“请你买冰淇淋给他吧,我甚至可以付冰淇淋的钱。

你买冰淇淋给他,会让他觉得我有一个全世界最好的爸爸。”

后来,实验人员走出来,告诉这个黄衣男子,这是一场隐藏式拍摄。

并问他:“你想对这个父亲传达什么讯息呢?”

黄衣男子答:

“父亲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结果你跟小孩说,你是个没用的家伙。

人生已经够艰难了,不要再去人为地制造困难。”

是的,制造困难不是教育。

贬损孩子更不是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在挫折之中,让孩子懂得,他尽管努力,奋力前行。而不论结局如何,他永远有一个接纳他的家庭,一对接纳他的父母。

6

泰国有一个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短片。很短,只有三分多钟。

但这三分钟,却打动了每一个充满爱的家长。

短片叫《豆芽儿》。

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梦想,从豆芽开始。

它讲了一对底层母女的故事。

妈妈是一个文盲,在菜市场卖菜,收入很低。

有一天,女儿发现别的摊子上,豆芽卖得特别好。

“ju,你在看什么?”

“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那么好?“

“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呀。”

女孩说:“那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面对这个提议,母亲虽然没把握,也不懂如何种豆芽,但是,她是怎么应对的呢。

她没有否决,更没有羞辱。

她说:“嗯,我们试试!”

她们买来豆子、种菜盆,把它们放在阳台上。安上土,撒入豆子。

可是,泰国那几天的太阳太大了,豆芽刚刚发芽,全都晒死了。

女孩很受挫。

但妈妈依然满脸微笑,说:“没关系,我们再试。”

母亲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她不识字,也不会写字。

但是她明白,书上一定会告诉她们怎么做。她找来一本专业种植豆芽的书,让女儿一句一句念给她听。

书上说:“豆芽须在阴处生长。”

于是,她们在菜盆上盖上厚布,不让阳光晒到它。

“这次会成功吗?”

“我们试试。”

然而,还是失败了。

因为想让豆芽健康成长,除了不被暴晒之外,早晚还需要按时浇水。

但她们的账上已经没钱了,再砸钱来尝试,已经不太可能。

那这对母女会就此放弃吗?

没有。

外面正在下雨,屋顶漏水,有一滴掉在母亲的脸上。孩子以为,妈妈哭了。

妈妈当然没有哭。

她有了新灵感。

她们找到废弃的瓶子,又找到一根竹杆,把瓶子一只一只系在竹竿上。

然后在瓶子里装满水,并扎上一个一个小洞。

“准备好了吗?”

竹竿一转,水从瓶子里一滴一滴流下来。

“它会成功吗?妈妈。”

“我们试试。”

是的,她们成功了。

豆芽在疯长,而女儿的好奇心也在噌噌噌地发芽。

“我们要不要种点别的?”妈妈问。

“我们试试。”

就这样,女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能力,全在汨汨成长。

她成了netnapasaelaa博士,获得sarnrak项目的奖学金,在瑞典进行专业研究。

为什么这个女儿能快乐地成长?

因为她有一个很贫穷,很卑微,但又很伟大的母亲。

她不以成人的偏见,阻止孩子的好奇心;

她不以自己的无知,拒绝孩子继续探索的脚步;

她也不以失败,终止孩子一次次的挑战;

更不以自己的贫穷,自己的情绪,作为打压孩子的借口。

她只是一次接一次地说:“我们试试!”

种豆芽?我们试试!

考分?我们试试!

出国?上大学?去瑞典做博士生?我们试试!

人生就在一次接一次的“试试”中,变得越来越有趣,也越来越开阔。

这个母亲没有钱,也没有文化,但是她懂得,要尽我所能地,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并用成人的资源,去帮助孩子达成所愿。

关键是,不阻止,不贬损,不辱骂。

所以她和女儿能在逆境之中,战胜不利因素,像豆芽一样成长。

一个家庭的毁坏,从父母不好好说话开始。

因为,在你的负面评价、恶意攻击中,孩子自我完善的愿望,会越来越低,越来越低。

他会叛逆,怎么坏怎么来,怎么让你失望怎么做。

而你愈加愤怒,骂得更凶,他则变得更疏远,更糟糕。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要记住,一个孩子的成长,从父母的支持开始。

他会在父母的正面引导中,向真、向美、向善。

他会努力变得更好,沿着你们的期待,也沿着自己的期待,去前行,去努力,在人生之途中,走出自己的灿烂。

那时你就会明白,家庭教育,并不是一件难事儿。

它只需要,你做好孩子的榜样,并管好你的情绪和舌头。

作者简介:周冲,年离开体制,放弃公职,从事自由写作。出版《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等多部畅销书。本文经授权转自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较好
治白癫风办法


转载注明  http://www.rbyhw.com/jbwh/863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脑梗死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