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人不能秋冻还有一些昏招要少用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这句俗语是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和道理的,但并非人人皆宜,特别是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秋意渐浓,凉风习习,特别是在霜降之后,天气由凉转寒,人体受到寒冷空气刺激后,会加剧病情。因为冷刺激常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同时在秋凉之际,不少中老年人便开始想方设法“预防”心脑血管病了,吃药、输液,各种“昏招”迭出。实际上,这些都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指导专家
民航心脑健康管理珠海中心主任丁连举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注意别“秋冻”此时,血小板也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血液黏稠度加大,血凝时间缩短,进一步促使血压的增高和血栓的形成。再加上中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激性和抵抗力降低,因此极易导致中风的发生。
专家提醒
老年人要注意两个危险时段:
1.半夜起床:寒冷天半夜起床上卫生间,从温暖房间外出突然受寒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2.冒寒晨练:秋天天气凉,不宜太早出门晨练。尤其老年人冒寒晨练,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血管痉挛,引发脑出血、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
防心脑血管病别用“昏招”输液有些老人认为,定期输液可以“冲冲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心梗、脑梗的发生。还有人会输一些活血化瘀或者扩张血管的药物。以血管扩张类药物为例,事实上,只有动脉硬化患者并且是明确因血管狭窄或痉挛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缺血的人群,才需要使用扩血管药物。而只有动脉硬化诊断但没有明确或明显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扩血管治疗并没有多大用处。
专家提醒
乱用此类药物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危害。其一,额外的血管穿刺(输液可看做是一种小手术)可能造成血管损伤,有导致静脉炎的风险。其二,药物对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输液过程中,进入血管内的药液可能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其三,有的患者并没有缺血表现,乱输液反而可能带来头晕等血管扩张的症状表现。所以,并不建议老人经常输液,更不能把输液当成常规行为,甚至当成“营养液”。
中药
有些老人会提前服用一些中成药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如丹参、葛根素、舒血宁、红花等,剂型有口服药和中药注射剂等。这些药物确实可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等,但如果不遵医嘱自己乱用,可能得不偿失。
专家提醒
一方面,中药、中成药也有副作用,吃下去后要经过肝脏解毒、肾脏排泄,胡乱摄入会增加肝肾负担。另一方面,一些中成药其实是含有西药成分的,比如阿司匹林。如果患者正在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这就会导致用药量增加,不仅不能预防心脑血管病,反而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至于中药注射液,还会带来前文所述的风险。
保健品
如今,保健品几乎走进了千家万户,害怕得病的老年人更是对其爱得深切。但保健品不是药品,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没有经过各期临床试验,因此很难说它到底对健康有多大益处,更不能用来代替药物。比如,鱼油类产品对人体的益处主要是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些不饱和脂肪酸人体无法合成,但却是体内某些成分的重要原料。适当的不饱和脂肪摄入可以降低血胆固醇,但过量摄入会使得总胆固醇降低、血液稀释,同样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
专家提醒
有些患者把保健品和药品混为一谈,每天按时吃保健品,反倒对正规治疗药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患者在看病吃药时,一定要把保健品和药品区分开,治病只能选择“国药准字”号药品及功能性医用食品。
如何正确预防季节交替虽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但上述方法预防疾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心脑血管病要依据病因综合防治,单靠一两种药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有9个高危因素,其中,不可控因素有遗传、种族(发病风险:欧美人种>亚洲人>黑人)、年龄(随着年龄增加风险增加);可控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这“三高”,以及吸烟、肥胖、性格急躁。
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从上述6个可控因素下手,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减少肉和细粮等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增加运动;心态平衡,性子别太急,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劳累;定期体检,及时调整异常指标,平稳控制血压、血糖,降脂、减肥等。
广东民航心脑健康管理中心,顺应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潮流,专注于健康管理行业的垂直细分领域——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是国内首家为职业飞行员进行系统性心脑血管健康干预和管理的专业机构,为广大群众提供“检测-干预-管理”三位一体全套心脑健康管理方案。中心独创的BABY营养干预疗法,是针对心脑血管亚健康或疾病而研发的新型干预疗法。它以血液动态平衡为核心,融合了传统中医药学的阴阳平衡和现代西方医学的酸碱平衡理论,极力改善人的血液环境,使成年人的血液重回婴儿般纯净、通畅的状态!目前民航中心以为数千名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方案,效果显著口碑良好。
- 上一篇文章: 健康小窍门8大心脑血管病,有这一张表,
- 下一篇文章: 熬夜到凌晨4点玩手机,24岁小伙突患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