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急诊血管内治疗
摘要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basilararteryocclusion,ABAO)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常会导致严重后果。作为生命中枢的供血动脉,基底动脉闭塞的预后差,急性期死亡率可高达40%~80%。既往研究显示缺血区域脑组织可耐受缺血的时间较前循环闭塞长,因此,目前认为其溶栓治疗时间窗可适当延长。有研究表明对后循环急性缺血进行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低,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本文回顾一例71岁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的ABAO男性病例,讨论了急诊血管内治疗方法。然而,该方法能否可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ABAO治疗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1.病例介绍
患者男,71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3h”就诊于急诊科。患者3h前在吃饭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头晕伴言语不清,无头痛,无恶心、呕吐。遂由医院,行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未见出血及低密度灶,2h前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并逐渐加重,四肢无力进行性加重,遂转至我院急诊科。头颅CT检查示脑干密度略有降低,未见出血灶(见图1);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示基底动脉闭塞(见图2);计算机体层摄影灌注成像(CTP)示脑干、小脑可见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见图3)。
体格检查:体温(T)36.5℃,脉搏(P)79次/min,呼吸频率(RR)16次/min,血压(BP)/76mmHg(1mmHg=0.kPa)。神志昏睡,刺痛可睁眼,言语发音不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2.0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应灵敏,眼球活动无受限,伸舌不配合,右侧鼻唇沟稍浅,右侧肢体肌力Ⅱ级,左侧肢体肌力Ⅲ级,肌张力减低,双侧巴宾斯基征(+),深浅感觉及共济运动查体欠配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4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5.7×/L,中性粒细胞计数7.15×/L,血红蛋白(Hb)g/L,血小板计数×/L;凝血四项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0%,凝血酶原时间12.9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4s,血糖8.8mmol/L。肝肾功能均正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既往史:患者平素身体一般,高血压病史7年,自服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否认糖尿病、冠心病、传染性疾病史。
2.诊疗经过
患者老年男性,急性发病,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3h,症状持续并进行性加重,结合头颅CT、CTA、CTP检查,考虑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basilararteryocclusion,ABAO)导致后循环梗死。在静脉溶栓组会诊后,考虑到患者发病时间较长,病情危重,CT示脑干可见低密度灶,后循环梗死症状严重,CTA显示明确的颅内大动脉狭窄,因此建议患者行急性脑血管造影,依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在与家属积极沟通后,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急诊全脑血管造影示:基底动脉闭塞,未见双侧小脑上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见图4)。给予Solitaire动脉内机械取栓后,基底动脉再通,但仍未见左侧小脑上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见图5)。术后复查CT示:桥脑右侧高密度灶,CT值HU,考虑造影剂渗漏(见图6)。术后留置气管插管,并在适当镇静下,将患者安全送返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
术后复查磁共振成像(MRI)示:右侧中脑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见图7);弥散加权成像(DWI)示左侧脑干、小脑新发脑梗死(见图8)。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示:颅内高阻性血流频谱改变,基底动脉支架内血流通畅。
患者神志转清,撤离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拔除气管插管,给予鼻导管吸氧。术后第8天,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欠清楚,双侧额纹鼻唇沟尚对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侧眼球运动可,四肢肌力Ⅵ级,右侧巴宾斯基征(+)。
3.病例分析
ABAO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1],但ABAO常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重度残疾,甚至死亡,有报告指出ABAO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75%~86%[2,3]。对ABAO治疗成功的关键为尽早使血管再通。许多研究结果显示血管成功再通与患者临床预后改善密切相关。因此对于ABAO患者,尽早使基底动脉主干及其重要分支恢复再通,挽救可恢复的脑组织,是预后改善的关键。对于ABAO血管再通治疗,目前国内外指南尚缺乏明确具体的推荐意见。目前文献报告仅限于小样本临床研究,对于治疗时间窗限定、溶栓治疗方案选择(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再通治疗)等仍存在不同意见。
3.1发病机制及血管再通治疗的理论基础
急性缺血性卒中有不同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原因导致分水岭区梗死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动脉闭塞最多见,患者常存在多种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吸烟、酗酒、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本例患者高血压病史7年,有长期损害,存在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血管病理基础。斑块发生急性破裂出血,引起内膜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并激发凝血系统的瀑布效应,导致纤维蛋白聚集物形成,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平衡失调,最终造成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引起管腔闭塞。相应脑组织得不到有效血流灌注,出现由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系列病理过程,若无有效代偿或长时间缺血不缓解,最终可导致不可逆性坏死。
急性动脉闭塞一旦发生,对预后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侧支代偿程度及缺血持续时间。动脉系统有丰富的吻合代偿机制,但由于存在颅底Willis环变异,以及其他侧支吻合建立的差异,因此代偿程度有所不同,脑组织缺血坏死严重程度也就不同。能否在脑组织尚未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前,及时开通闭塞动脉,改善远端脑组织灌注,是避免脑梗死发生的关键。在一定时间窗内及时挽救可恢复的“半暗带”脑组织是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理论基础。
3.2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溶栓治疗
- 上一篇文章: 老年人脑萎缩的症状
- 下一篇文章: 风湿小脑萎缩帕金森85岁广州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