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不治疗会瘫痪
小脑萎缩(cerebellaratrophy)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既可见于一些遗传性、变性性疾病,也可见于某些急性病程如急性小脑炎的后期及某些药物中毒等,甚至某些临床无症状的人,影像学检查也可见到小脑萎缩,尤以老年人多见。其共同特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宽。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失调、辨别距离障碍为突出症状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由于小脑主要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的调节,因此小脑萎缩患者临床多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言语不清等症状。
很多患者前期认为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只是走路不稳失去平衡,头晕,眼花等症状,殊不知在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晚期除了小脑萎缩以外,还会有其他系统的萎缩,比如皮层萎缩、脑干萎缩、锥体束萎缩等等,所以在小脑萎缩的晚期除了平衡功能不好之外,还会有认知功能的不好、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相关的症状,所以后期的生活质量就非常的差,基本上是卧床状态。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病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分为初期,中期,晚期。如果发展到晚期基本上就是瘫痪状态,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引起吸入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相关的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就会引起心肺功能的衰竭,导致病人死亡;下肢静脉血栓又很容易并发肺栓塞,这也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一个因素,所以这些并发症是导致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患者死亡的致命因素。
很多患者认为本病无药可治,只能吃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但不知其危害。
自近代以来,西医传进中国后,中医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以西方的理论来看待中医,无论怎样解释都是匪夷所思的。这些年,因为医患纠纷,中医就更难了。很多从事医学的朋友都说,医院来,医生按照常规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即使还没有来得及治疗,即使病人是走着进来的,抬着出院的,只要医生是按照程序来的,医院就没有任何责任。但是如果一个中医医生按照中医的办法,没有去走这些程序,结果会怎么样?恐怕医院整天都要陷于极度的被动局面中。所以民谚有西医杀人无罪,中医活人无功之说。
中医将其归于“痿证”、“痿辟”、“颤证”等范畴病情发展严重,后期可发为骨痿亦称肾痿故病因在脑表现于全身以运动障碍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及肝、脾、肾等脏腑。
人体脏腑有一处受损将引起不同病症,然而共济失调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病机复杂涉及脑实则与肝脾肺肾及三焦等脏腑。脑髓滋养,脑髓充足,才能神气清灵;髓海不足,则神呆气钝,失却清灵。
脏腑受损导致气血阴阳的不足可聚湿而生痰饮,或有形,或无形。若痰迷清窍则可见神昏、痴呆、健忘、语言謇涩,步履不正、行为异常、啼笑皆非;若痰浊上犯于头,清空被扰,浊阴失降则可见眩晕、昏冒等症状。又因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此证。
益脑健步汤是如何控制的?
第一阶段:针对性治疗期。生身之血循环,调其泌统,给以血供,增修免疫,激风防之性不明,从而改变患者的步行不稳、步态蹒跚、言语不清、肌张力减低、眼运动障碍、书写困难、辨距不良、视物旋转、左右摇摆、肌肉不协调、饮食呛咳、偏瘫、过度疲劳、肢体萎软麻木等等现象。
第二阶段:强化治疗。温补肾督,强筋壮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干预西药依赖性(无论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干预病情发展。
第三阶段:巩固治疗期。共济失调属于痿症,是肝肾不足,脾失健运,筋骨失养所致,舒筋活络之品,俾湿热得去,筋脉得利,则痿证自能渐愈,本证病程一般较长,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用药须有方有守,必待气血津液来复,方可渐臻坦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为什么它也会引起小脑萎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