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灵活多变,因病施治。
《黄帝内经·灵枢·三部九候》中说到:“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就是平衡,阴阳平衡的意思,身体的阴阳平衡了,人体就健康了。
那么如何做到阴阳平衡呢?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纪大论》非常具体的说到: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
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病属于寒的,要用热药;病属于热的,要用寒药。
病轻的,就逆着病情来治疗;病重的,就顺着病情来治疗;
病邪坚实的,就减少它;病邪停留在体内的,就驱除它;
病属劳倦所致的,就要温养它;病属气血郁结的,就加以舒散;
病邪滞留的,就加以攻击;病属枯燥的,就加以滋润;
病属急剧的,就加以缓解;病属气血耗散的,就加以收敛;
病属虚损的,就加以补益;病属安逸停滞的,要使其畅通;
病属惊怯的,要使之平静。
或升或降,或用按摩,或用洗浴,或迫邪外出,或截邪发作,或用开泄,或用发散,都以适合病情为佳。
以上的这些具体的操作,目的就是要达到“以平为期”。使得身体达到健康的水平,阴阳平衡,就对了。
方法都是自然法则,比如,夏天天气炎热,怎么办?热则寒之,吃冰淇淋就OK了;癌症是“结”,治疗是结者散之,散开了,就行了。等等。。。
天下没有治疗不好的病,只有找不到方法,找不到治疗的思路。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共同特征是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临床表现分三个期:初期、中期和晚期。初期一般表现为走路的时候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以及准确性变差。中期的时候表现为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发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会感到吞咽困难,进食的时候比较容易呛咳。到了晚期的时候就容易说话极其不清楚,甚至是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要轮椅来代步,理解能力逐渐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迷不醒。
御方生髓汤在用药上的特色优势
(1)千人一病,一人一方
善治病者,如一锁一钥,千锁千钥,务期药证相符,丝丝入扣。根据病情变化在方剂上加减化裁,灵活变通地使用药物,照中药配伍原则,使药物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汤剂内服后吸收快,对人体刺激性相对较小。
(2)传统古方,严格炮制
采用传统古方配制,中药调剂人员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炮制,从而避免了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后果。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
(3)药材地道,质量上乘
中药材均按照要求产地采集。中药材的产地、采集与保存直接影响药性和疗效,我国古代就尤其强调这一点,其脉案用药都要标明所用药材之产地。这是因为,只有质佳而品色皆优的地道药材,才能保证药效。比如有些患者朋友在选择中药的时候,只看价格不讲质量,结果造成花钱不治病,大夫水平高而吃药不见效,就是这个道理。
(4)传统手工,砂锅煎药
部分药物采用原始的手工砂锅煎药法,先煎、布包、后下、烊化、冲服等严格按照古方要求操作。机器在煎过程中是高压的环境,中途不能打开,从而做不到先煎后下,但是用砂锅煎药可以灵活控制,工序虽繁,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什么是小脑萎缩和他的病因
- 下一篇文章: 怎么做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康复治疗